正文 第10章 環保飲食篇(1)(3 / 3)

自然界每種生物都固有不同的生命特征,而保持這些生命特征的物質就是細胞核中的基因(DNA)。所謂轉基因生物就是指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而將DNA進行人為改造的生物。通常的做法是提取某生物具有特殊功能的基因片斷,通過基因技術加入到目標生物當中。經基因改造的農作物,外表和天然作物沒多大區別,味道也相似,但有的轉基因作物中添加了提高營養物質的基因,有的則可以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提高產量和質量等。

據不完全統計,1996年全球轉基因農作物耕種麵積為170萬公頃,到了2000年增至4420萬公頃,短短4年增長近30倍,發展迅猛可想而知。而其中轉基因的大豆和玉米的耕種麵積約占總耕種麵積的80%左右。在食品工業中,大豆和玉米以及他們的加工品都是必不可少的原料,利用這些轉基因原料製成的食品也是轉基因食品。

環境團體舉辦活動告知人們轉基因食品的風險

目前,國際上通常稱轉基因食品為“有風險的食品”,對它的利弊爭論激烈。一方認為,轉基因對人不會有任何危險,而且轉基因技術的應用給農業生產帶來了革命。經過轉基因的農產品比傳統的農產品具有更高的生長優勢,而且可以添加額外的營養物質或除去某些不良物質,惠及生產商和消費者。而另一方則認為,當一種功能基因被移入另一機體中,這種基因的功能可能發生不可預知的變化,而機體的相應反應更不可預測。另外疾病可能有很長的潛伏期,而毒性物質對人體的危害也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才能顯現。轉基因食品對人體的長期影響還難以有科學確定。

轉基因食品越來越廣泛地進入人類的食物鏈,從而引起了全球的關注。一些消費者開始抵製和反對轉基因食品,世界各地的綠色和平組織也大聲疾呼反對轉基因。在種種壓力之下,目前大部分國家開始逐步嚴格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見左表)。

我國非常重視對轉基因作物和轉基因產品的管理。2001年5月23日,我國頒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規定,進口農業轉基因生物用作加工原料的,應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經安全評價合格的,才可頒發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2002年3月20日農業部正式執行了3個關於轉基因生物的管理辦法,規定了第一批實施標誌管理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名單:主要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番茄及它們的種子和加工品等。2002年7月1日衛生部開始實施《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規定轉基因產品的進口商在對華銷售其產品前,必須獲得衛生部食用安全與營養質量評價驗證,進一步加強了對轉基因食品的監督管理,保障了消費者的健康權和知情權。

44食品中的汙染物從哪來?

食品中的汙染物質來源很多,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方麵。

第一方麵,汙染物質來源於食物生產所在地的大氣、水源和土壤中的汙染,也就是生產環境汙染。生產環境汙染會直接影響到食物,容易將汙染物殘留在食物內。例如,大氣中的浮顆粒物覆蓋在植物葉麵上,影響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影響植物生長和品質,同時葉片可直接吸收粉塵中的有害物,造成蔬菜汙染。

第二方麵,汙染物來自農作物栽培中的農藥和化肥,以及畜牧生產中的獸藥、激素等,稱為原料生產過程中的汙染。汙染物殘留在食品中或被農作物、牲畜吸收,人們吃了含有殘毒的植物、糧食和肉類會影響健康。

第三方麵,汙染物來自食品加工中的添加物和汙染物、包裝當中的有害物質等,稱為加工處理中的汙染。例如,食品包裝紙與食品直接接觸,如果不清潔,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質就會造成對食品的汙染,直接影響人的身體健康。

第四方麵,食品在家庭中儲藏、烹調等過程中產生的汙染,稱為家庭中的汙染。這一方麵的汙染往往容易被我們忽視,但實際上冰箱中的細菌、餐具上殘留的油汙等都會對食物產生一定的汙染,也需要引起注意。

這四方麵的汙染源都在威脅著消費者的健康,我們在挑選食物時,應該盡量挑選綠色食品,並在儲藏、烹調等過程中注意保護食物的質量。

45食品加工可能帶來哪些汙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中的加工食品比例越來越大。在我國大城市,這個比例已經超過了70%。食品加工過程中需要水、配料、各種設備、倉庫和廠房,原料需要儲存,產品需要包裝,這些環節都有可能引入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