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清政府製定了一係列獎勵發展民族工商業的法令。1898年頒發《振興工藝給獎章程》,規定凡發明軍用船械者,專利50年,發明日用新器者,給工部郎中實職,專利30年;仿製西器之製法未傳入中土者,給工部主事職,專利10年。1903年頒發《公司注冊試辦章程》,獎勵設立公司。1906年頒發《獎給商勳章程》,鼓勵製造新機器。1907年頒發《華商辦理實業爵賞章程》,規定凡辦1000萬元以上之實業者賞男爵,2000萬元以上者賞子爵。這個時期,國內對機械產品的修造需求逐步增加,民族資本經營的機械工業有一定的發展。如1913年與1895年比較,民用機械工業的職工人數由4457人增至18450人。這一期間,上海民族資本家新辦了86個機械廠,加上以前的共有96個廠。有名的漢口周恒順機器廠(1895年開辦,為武漢汽輪機廠前身)、上海求新機器輪船廠(1902)、上海大隆機器廠(1902)、漢口揚子機器廠(1907)就是在這個時期創辦的。但是這些民族資本經營的企業,規模遠不能與同期外資機械廠相匹敵。如當時比較大的兩個民營機械廠,求新機器輪船製造廠資本為70萬元,揚子機器廠為49萬元;而英商上海耶鬆造船公司,1913年的資本分別為557萬兩(折銀元770萬元)和76萬兩(折銀元105萬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無力東顧,進口機械設備減少。1915~1924年是中國民族資本發展機械工業的黃金時代。如上海民族資本經營的機械廠由1914年的91家增加到1924年的284家。其中車床專業修造廠10家(原來有的廠製造過少量車床,但都自產自用,沒有專業廠);動力機械和農產品加工機械修造廠由16家增加到48家;紡織繅絲機械修造廠由13家增加到50家;針織機械修造廠由3家增加到39家。上海華通電業機器有限公司(1919年開辦,為上海華通開關廠前身)、山東濰縣華豐機器廠(1920年開辦,“七七事變”後被日軍強行遷至濟南,為濟南柴油機廠前身)等都是這時創辦的。日用機器產品製造廠也在這時開始創設。如1915年在煙台創辦了中寶時鍾廠,是中國第一個鍾廠;1919年在上海創辦了協昌、潤昌縫紉機行,為中國最早的縫紉機廠。但這些靠民族資本發展起來的機械廠,基本上都是小廠。據1920年對上海114家民族資本機械廠的統計,平均每廠隻有機床5.9台,工人25人,並有30%的廠不用動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至1926年北伐戰爭以前,由於內戰頻繁,同時又受洋貨傾銷和外國廠商打擊,除大隆機器廠等個別企業有所發展外,民族資本經營的機械工業陷入困境。例如求新機器造船廠因負債過多,被迫接受法國資本、控製權轉入法國人手中;揚子機器廠受日貨、日資打擊,被迫加入漢冶萍公司。
(四)機械產品生產
19世紀60年代初,中國開始製造軍火和民用機械產品。如安慶內軍械所1862年製造出中國第一台蒸汽機,1865年製造了中國第一艘木質機器輪船“黃鵠”號(船體由清末有名的科學家華蘅芳、徐壽等人設計,時速6海裏)。江南製造局1868年8月製造了中國第一艘木質明輪、排水量為600噸的近代兵船“恬吉”號(392馬力,後改名“惠吉”號),並於1867~1876年期間為裝備自己製造了車床、刨床、鑽床、銑齒機、鋸床、卷板機、蒸汽錘、夾板錘等多種設備。胥各莊修車廠1881年造出中國第一台0-3-0型蒸汽機車“中國火箭”號。這個時期主要行業生產的重點產品有艦船、動力機、機床、農產品加工機械、輕工紡織機械、通用機械和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