祗園寺,位於九華山化城寺東、東崖西麓,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清代幾經重修和增建,規模為全山寺院之冠。寺前鋪石雕蓮花、金錢圖案甬道。寺內有彌勒佛、哼哈二將、四大金剛、十八羅漢等大型佛像。大雄寶殿高約13丈,覆以金黃琉璃瓦,飛簷畫棟,金碧輝煌。
殿內的三尊敷金大佛,均有2丈餘高,為九華寺廟佛像之冠。兩側牆邊羅列著神采各異的十八羅漢塑像。大佛背後有巨型彩繪壁雕——海島,寬2丈餘,高5丈左右。大殿背後是兩丈多高的海島圖。海島中塑有觀音鬥鼇魚等許多佛教故事立體畫。抬頭仰望,如萬頃波濤蓋天而下,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祗園寺前殿入口門上為三層重簷寶塔式建築,半簷懸山頂,黃綠色琉璃簡瓦。入口為一拱門,門上有“祗園禪寺”匾額。四周粉牆在大片紅牆襯托下顯得十分突出。
化城寺,是九華山的總叢林、開山寺,坐落在九華山中心——九華街上。它背倚白雲山,南向芙蓉嶺,東有東崖,西為神光嶺,四山環繞如城。相傳東晉隆安五年(401年),僧杯渡曾在此築室為庵。《九華山誌》記載,唐代至德二年(757年),青陽人諸葛節等建寺,請金喬覺居之。唐代建中二年(781年)辟為地藏道場,皇帝敕賜匾額,名“化城”。明代宣德、萬曆皇帝,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均曾書匾額並賜金修葺。現存的廟宇,共有四進殿廳,除後進藏經樓是明代宣德年間的建築外,其餘均為清代光緒年間重建。整個寺院隨地勢有層次地逐級升高,莊嚴古樸。寺廟門頭懸有“化城寺”匾額,門楣、鬥拱和梁柱的鏤雕十分精致。特別是正殿天花藻井刻有九龍盤珠,是木雕藝術的珍品。寺前有溪有田有街,圓形的廣場中間有一個月牙形的放生池,名月牙池。寺的後進藏經樓,現為佛教文物展覽館,這裏陳列有明代萬曆皇帝聖旨一道,禦賜藏經一部共6777卷和貝葉經、金地藏的九龍方印以及其他佛教文物1300餘件。百歲宮,又名摘星庵。這是在東崖摩空嶺的懸崖峭壁上建造起來的通天拔地的走馬通樓式宏大建築群。據宮前石碑記載,明萬曆年間,僧人海玉(號無瑕禪師,原河北宛平縣人),由五台山到此山,在摩空嶺摘星亭結茅而居,長年以野果為生,活了一百多歲。逝後三年,眾僧敬其年高德厚,遂建宮紀念。明代崇禎三年(1630年),皇帝敕封“應身菩薩”,並賜以金粉塗身。現宮內除供有佛像外,還供有無瑕禪師的敷金真身和他生前以舌血拌和金粉抄寫的經書。百歲宮的建築極具匠心,它是隨著山岩的高低起伏組織空間,在凹凸散立的懸崖上,蓋起了共九十九間半的殿宇。由於屋頂采取同一高度,而基線卻隨山勢高下附於岩石之上,遠望輪廓整齊,牆身挺拔有力,猶如一座威嚴的城堡。其牆壁或長或短,或寬或窄;屋內空間或大或小,或長或方,均依山岩形狀的變化而定,安排巧妙,建造精美。它的內部結構更為巧妙,寺廟入口的大雄寶殿為一層,穿過數層依山勢漸下,達底層才現五層高樓。大雄寶毆的整座佛像設在一塊渾圓的巨石之上,全殿以此為起點展開軸線布局,巨石以原來本色露於佛殿之中,與殿外環境協調一致。
這是人工建築與天然岩石結合為一整體的極好範例。
肉身寶殿,位於九華山神光嶺,是一座建在地藏墓地上的寶塔形建築,又名地藏塔,始建於唐建中二年,今存者為清同治年間重建。寶殿重簷歇山,頂覆鐵瓦,壁立紅牆,四周回廊石柱環衛,雕梁畫棟輝映,譽稱“布金勝地”。殿內有7級木質寶塔,高約17米,呈八角形,每級有佛龕8座,內供地藏塑像,塔底層供地藏王大佛像,兩側有十王立像拱侍。塔基、神台、殿內地麵均鋪以漢白玉。寶殿入口為一凹廊,設長窗,上有“東南第一山”匾額,額上有“肉身寶殿”木雕豎額。殿前有百級石階(81步)直通山門,又有天橋橫跨於百級石階之上,氣勢磅礴,極為壯觀。
肉身寶毆內和它的文物展覽室中,珍藏有許多珍貴文物,有的還為皇室贈品,非常難得。唐至德年間鑄造的螭龍金印、“利生”玉印,明萬曆年間鑄製的龍印,都是封建帝王給肉身寶殿的贈品。此外,這裏還有明代皇宮中佛像前用過的銅供器,萬曆年間雕刻的石金龍,明代製作的能敲出八種聲音的“八音石”;清康熙年間鑄造的金地藏渡海坐騎地聽(又名獨角獸,長三尺,寬二尺,高二點五尺,重五百斤),等等。至於銅、瓷佛像、各種朝珠、念珠,以及佛教經典,這裏也收藏得不少,堪稱一座佛教文物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