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軍用飛機大全(4)(2 / 3)

古賀的零式經修理後能夠重新飛行,這可以稱得上是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最重要的情報收獲之一。欣喜的美國人對它進行了徹底地分析,分析結果表明零式有很好的爬升率,能輕易超過F4F和P-40,航程也優於盟軍任何一種戰鬥機。零式具有卓越的機動性,在低速時與零式進行格鬥無異於自殺;但在高速時就不一樣了,這時零式機動性急劇惡化,副翼僵硬,動作困難。美國人還發現了零式機翼結構存在嚴重缺陷,俯衝速度受到限製。被咬住的零式能通過做高速俯衝或者小半徑轉彎輕易擺脫,所以盟軍飛行員一定要保持高速,避免陷入低速糾纏。零式為了減輕重量,沒有安裝密封油箱和任何自動滅火裝置,飛行員也沒有裝甲保護,機體表麵中彈就可能引起飛機著火,美軍為此特地研製了穿甲燃燒彈。這種子彈非常容易穿透零式的鋁合金蒙皮,並引燃整架飛機。

美國人找到了零式的缺點,本土的測試報告迅速傳送到太平洋戰場的一線單位,這些寶貴的信息幫助沮喪的美國飛行員改進戰術並立足現有裝備,最終擊敗稱霸太平洋上空6個月之久的日本零式戰鬥機。A6M2的優勢被美軍的新戰術和新裝備抵消了。1942年10月26日,A6M2在聖克魯斯進行了最後一次空戰,隨後A6M2被A6M3所取代。淘汰下來的A6M2分配到二線單位和訓練單位。戰爭的最後一年裏,這些陳舊的A6M2大多被改裝成神風特攻機與狂熱的飛行員一起玉碎了。

“疾風”戰鬥機

大戰中飛得最快的日本飛機,恐怕要數“疾風”戰鬥機了,它由中島飛機廠研製生產,製式型號為:四式單(座)戰(鬥機),代號キ-84(讀作Ki-84)。

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後不久,以日本國產第一種2000馬力級空冷發動機ハ45“譽”式(ハ45讀作“ha-45”)的問世為契機,日本陸軍航空兵本部當即要求中島飛機廠研製一種以此為動力裝置、在綜合性能上希望能體現“脫胎換骨”的防空專用戰鬥機,並借以作為前線“隼”式(キ-43)和“鍾馗”式(キ-44)戰鬥機的補充和替代。

疾風式戰鬥機是一種綜合吸收了九七式、“隼”式和“鍾馗”式等陸軍戰鬥機之製造技術於一身,具備了一流飛行性能的先進機種。由於采用170千克/平方米的高翼載值,使飛機有望躋身於高速飛機的行列。1944年夏季,在進行過兩批試生產、製造出42架前期試製型之後,終於順利轉入了大批生產,並定名四式戰“疾風”。因為當局盲目地對ハ45型“譽”式發動機充滿期望,所以日軍從一開始便寄“疾風”以厚望,並狂妄賦予其“大東亞決戰機”之美名,企圖利用一兩件新型武器來挽回業已凸現的敗局。

疾風的氣動布局基本繼承了“隼”的風格,有一個設計勻稱的外形。但翼展和翼麵積略有縮小,總長有所增加。而飛機的起飛重量卻增加了一半。側麵投影上則更多地由曲線替代了生硬的直線,使外形更趨柔和與成熟。機頭裝一台ハ45型雙排星形18缸空冷活塞發動機,用一個相當光滑的整流罩包裹著,配一個Z32型四葉電驅動定速螺旋槳組。機身中段設有先進的近似水泡形的座艙蓋,所以視界比較良好。順便說一聲,這也是戰時日本戰鬥機設計上的可取之處。疾風的後三點起落架均可收入機內以減少阻力。在機頭罩上部,裝有ホ-103型12.7毫米機槍2挺,梯形帶上反角的懸臂式下單翼內,則裝有ホ-5型20毫米機關炮2門,翼後緣安裝了開縫式“空戰襟翼”,有利於空戰中的機動飛行。中島傳統的中翼/前機身全金屬整體結構顯得異常堅固,並部分采用了應力蒙皮。此外,於機翼下還可視需要掛載30-300千克級炸彈2顆。

因日本國內戰略物資奇缺,到戰爭後期,中島曾打算同時發展全木質結構型キ-106和全鋼質結構型兩種派生型號,但均因設計超重,使平日軍竟敢利用其速度上的優勢和堅固的機體結構,與援華作戰的美軍以及中美混合航空團的P-47、P-51等一流戰鬥機頻頻交手,大有一決雌雄之勢飛速度和爬升速度遭到惡化而作罷。

1944年3月底,首批疾風交付使用,並很快湊足六個戰隊的規模。7月份,一支由試生產型組建的第22實驗戰隊首次進駐中國內陸漢口機場,以對應美軍P-51“野馬式”戰鬥機在大陸戰場的介入。日軍竟敢利用其速度上的優勢和堅固的機體結構,與援華作戰的美軍以及中美混合航空團的P-47、P-51第一流戰鬥機頻頻交手,大有一決雌雄之勢。當時,因“紫電改”等後繼機種開發遲緩,令疾風實際上成為日本在東亞的第一流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