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藍色地球——太陽係中最美麗的星球(1)(3 / 3)

預測潮汐發生時間

潮汐的發生和太陽、月球都有關係,也和我國傳統農曆對應。在農曆每月的初一即朔點時刻處,太陽和月球在地球的一側,所以就有了最大的引潮力,所以會引起“大潮”,在農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附近,太陽和月亮在地球的兩側,太陽和月球的引潮力你推我拉也會引起“大潮”;在月相為上弦和下弦時,即農曆的初八和二十三時,太陽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所以就發生了“小潮”,故農諺中有“初一十五漲大潮,初八廿三到處見海灘”之說。另外每天也有漲潮發生,由於月球每天在天球上東移13度多,合計為50分鍾左右,即每天月亮上中天時刻(為1太陰日=24時50分)約推遲50分鍾左右(下中天也會發生潮水,每天一般都有兩次潮水),故每天漲潮的時刻也推遲50分鍾左右。而我國勞動人民千百年來來總結出許多的算潮方法,簡明公式為:高潮時=0.8小時×[農曆日期-1(或16)]+高潮間隙。這樣我們就能從預測潮汐到來的時刻。

錢塘江大潮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湧潮。每年農曆八月十八,錢江湧潮最大,潮頭可達數米。海潮來時,聲如雷鳴,排山倒海,猶如萬馬奔騰,蔚為壯觀。觀潮始於漢魏(公元一世紀至六世紀),盛於唐宋(公元七世紀至十三世紀),曆經2000餘年,已成為當地的習俗。

“溫暖”的南極大陸與厄爾尼諾之謎

你也許不知道,南極大陸原本是個氣候溫暖、植物濃盛的地方,而“厄爾尼諾”現象每次都會導致全球性的氣候異常。

南極大陸的由來

南極大陸原本是個氣候溫暖、植物茂盛的地方。三億年前石類紀時,七大洲連在一起叫聯合大陸,其南半部叫岡瓦納古陸,由南美洲、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亞、南極大陸連在一起。當時氣候溫暖,在南極大陸曾發現5億年前的古杯海綿化石、4億年前的三葉蟲、頭足類的菊石和箭石化石及3億年的鯊魚牙齒化石。二億八千萬年前二疊紀時,與南極大陸同在的岡瓦納古陸,氣候溫暖,植物茂盛,形成了大片森林,有裸子植物化石等。水龍魯化石的發現是“南極大陸漂移”的證據。

2400萬年前,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和南極半島段開,形成德雷克海峽。南極大陸完全孤立並由此造成環極洋流,使南極氣候迅速變冷,從此戴上了永久的冰雪之蓋。

“厄爾尼諾”之謎

“厄爾尼諾”是一種發生在熱帶海洋中的異常現象,其顯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現顯著增溫。

正常情況下,西太平洋海水溫度較高,大氣的上升運動強,降水豐沛;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溫度較低,大氣為下沉運動,降水很少。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由於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東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溫度下降,大氣上升運動減弱,降水也隨之減少,造成那裏嚴重幹旱。而在赤道中、東太平洋,由於海溫升高,上升運動加強,造成降水明顯增多,暴雨成災。熱帶地區大範圍大氣環流的變化,又必然影響和改變了南北方向的經圈大氣環流,從而導致全球性的大氣環流和氣候異常。

“厄爾尼諾”現象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不穩定狀態下的結果。據統計,每次較強的“厄爾尼諾”現象都會導致全球性的氣候異常,由此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厄爾尼諾”現象,大約每七年出現一次,總在出現於太平洋水溫因不明原因突然躥升時,巨大水量的異常溫暖的海水將更多的熱能與水氣傳入大氣,這將在幾個月中引發鏈狀反應破壞全球風帶及降水的分布。

在最嚴重的事例中,如一個末期的廣泛的災難從十一月約持續到第二年三月,結果引起加利福尼亞連續不斷的暴雨、泥石流和海岸毀堤,湍流淹沒了美國南部的三分之二地區;在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南美及非洲則是致命的幹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