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些寺廟在國內外都很有名,少林寺就是其中的一個。少林寺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少林拳。特別是前幾年拍了幾部以少林和尚、少林武功為題材的武打影片以後,少林寺就更出名了。專程來少林寺參觀遊覽的人絡繹不絕。少林寺在河南登封縣城西北12千米。因寺院坐落在叢林茂密的少室山陰,以此得名。
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32年後,印度名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傳授禪宗。以後寺院逐漸擴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聲名大振。達摩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稱為禪宗的祖庭。禪宗修行的禪法稱為“壁觀”,就是麵對牆壁靜坐。由於長時間盤膝而坐,極易疲勞,僧人們就習武鍛煉,以解除身體的困倦。因此傳說少林拳是達摩創造的。少林寺在唐朝初年就揚名海內。少林寺和尚惠場、曇宗、誌堅等13人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的征戰中,助戰解圍,立下了汗馬功勞。唐太宗李世民後來封曇宗和尚為大將軍,並特別允許少林寺和尚練僧兵,開殺戒,吃酒肉。寺內有一塊《唐太宗賜少林寺主教碑》,記述了這一段曆史。由此少林寺發展成馳名中外的大佛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稱號。在明朝,少林寺到達鼎盛時期,從清朝開始衰落。1928年軍閥混戰,軍閥石友三火燒少林寺,把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和鍾樓等主要建築統統毀於一炬;許多珍貴的藏經、寺誌、拳譜等化成灰燼。現在還存在的建築有山門、立雪亭、千佛殿等,其他建築正在陸續恢複中。
千佛殿內供毗盧佛銅像,因此亦叫毗盧殿。殿內磚地上還保存著20多個直徑約4.5厘米的窪坑,是往昔寺僧練拳習武時的腳坑遺跡。腳坑分布方圓不大,呈一條線狀,這是僧人刻苦練功的見證,也說明少林拳的所謂“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的特點。千佛殿東側的白衣殿,三麵牆繪有少林拳譜壁畫,壁畫長約20米,很生動地表現少林寺和尚練拳習武的情景。我國最大的塔林在少林寺西約300米處的山腳下,有一塔林,這是唐以來少林寺曆代住持僧的葬地,共250餘座。這是我國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大都有雕刻和題記,反映了各個時代的建築風格,是研究我國古代磚古建築和雕刻藝術的寶庫。少林寺內還保存了不少珍貴的文物。山門門額上懸掛的“少林寺”匾額,是清康熙皇帝親筆書寫的。山門後大甬道和東西小馬道旁立有碑碣數十通,稱為少林寺碑林。其中有兩通碑刻是留學我國的日本禪僧撰寫的。
少林寺雖曆經滄桑,但是留存下來的文物仍然相當豐富。如:自北齊以後的曆代石刻四百餘品;唐至清代的磚石墓塔二百五十餘座;北宋的初祖庵大殿;明代的五百羅漢巨幅彩色壁畫;清代的少林拳譜和十三和尚救秦王等彩色壁畫等等,都具有較高的曆史,藝術和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