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貌似陸地的海底(1)(1 / 2)

海底是地球表麵的一部分。海底並非我們想象中那麼平坦。倘若滄海真的變成了桑田,你就會發現,海底世界的麵貌和我們居住的陸地十分相似:有雄偉的高山、深邃的海溝與峽穀,還有遼闊的平原。世界大洋的海底像個大水盆,邊緣是淺水的大陸架,中間是深海盆地,洋底有高山深穀及深海大平原。位於太平洋的馬裏亞納海溝深得讓人難以置信,如果把世界最高峰放進去,都不會露出水麵分毫。

人們通過地震波及重力測量,了解海底地殼的結構。

海洋地殼主要是玄武岩層,厚約為5000米;而大陸地殼主要是花崗岩層,平均厚度為33千米。大洋底一直都在更新和不斷成長,每年擴張新生的洋底大約有6厘米左右。大洋中脊,是大洋底隆起的“脊梁骨”,世界大洋中脊總長約為8萬千米,約占洋底麵積的1/3,海底擴張就從這兒起始。

根據大量的海深測量資料,人們已清楚知道,海底的基本輪廓是這樣的:沿岸陸地,從海岸向外延伸,是坡度不大、比較平坦的海底,這個地帶稱“大陸架”;再向外是相當陡峭的斜坡,急劇向下直到3000米深,這個斜坡叫“大陸坡”;從大陸坡往下便是廣闊的大洋底部了。整個海洋麵積中,大陸架和大陸坡占20%左右,大洋底占80%左右。

大陸架淺海的海底地形起伏一般不大,上麵覆蓋著一層厚度不等的泥沙碎石,它們主要是由河流從陸地上搬運來的。但是,有的地方,如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中海沿岸,山脈緊靠海邊,海底地形就比較崎嶇陡峭;有的地方,如我國黃海沿岸,大河下遊的河口海灣一帶,陸地上地勢平坦,海底也是起伏不大的寬廣的大陸架。

大洋底部位於幾千米深處。洋底主要是深水的盆地、深海大平原、規模宏大的海底山脈和海底高原,還有一些孤立的洋底火山、巨大的珊瑚島礁等。這些地形與陸地地形不同,是在海洋中形成的。大洋底部表麵覆蓋著一層厚度不大的海底沉積物,稱為深海軟泥。

海底為什麼有這樣的輪廓?大陸架、大陸坡與大洋底為什麼有如此巨大的差異性呢?這是由海底的地殼構造決定的。

在整個海底世界,大洋底約占海洋總麵積的80%。

宏偉的海底山脈、廣漠的海底平原、深邃的海溝,上麵均覆蓋著厚度不一、或紅或黑的沉積物,把大洋裝點得氣勢磅礴、雄偉壯麗。

大陸架

大陸架是大陸的自然延伸,坡度一般較小,起伏也不多。世界大陸架總麵積約為2700多萬平方千米,占海洋總麵積的8%,平均寬度約為75千米。大陸架淺海靠近人類的住地,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大約90%的漁業資源來自大陸架淺海。人類自古以來在這裏捕魚、捉蟹、趕海,享“魚鹽之利,舟楫之便”。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們又在這裏開辟浴場,開采石油,利用這裏的陽光、沙灘和新鮮空氣,開辟旅遊度假區。

在許多淺海海底有蜿蜒曲折的水下河穀,有趣的是它們常常可以同陸地的河穀相對應起來。像北美的哈德遜水下河穀就很明顯,它沿東南方向伸到大西洋底,頂端是淺平的半圓形,向“下遊”逐漸變深,最深處在海麵以下100米,而穀地兩旁的海底深度隻有40米。哈德遜水下河穀的下遊出口處呈三角形散開,就好像河流入海的寬大河口。在東南亞,蘇門答臘與加裏曼丹之間的大陸架上,有著樹枝狀的水下河穀係統,一條是向北流,一條向南流。兩條水下河穀的海底“分水嶺”,就是兩片微微上凸的海底高地。這兩條水下河穀底部都是慢慢地向下遊傾斜的,它們的橫剖麵與平麵外形同陸地上的河穀簡直一模一樣。另外,在歐洲西北部圍繞著英倫三島的一片廣闊的大陸架淺海底,也有幾條極為明顯的水下河穀。現在地圖上,易北河、萊茵河和威悉河都是分開單獨入海的,假如把它們各自的水下河穀連接起來,那麼可以看到,它們入海後通過各自海底的河穀,向北延伸,最後三條河穀彙合一起“注入”北海了。從法國、英國注入大西洋的河流,不少是同海底水下河穀相連接的,甚至英吉利海峽的本身,就是一條通向大西洋的海底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