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磺胺類藥物是抑製細菌的生長,那麼病是怎樣治愈的呢?原來人體內有自己的防禦係統,例如白細胞(也稱白血球)等,在有外來物,即病原體入侵時,防禦係統就與入侵者戰鬥。入侵者的數量很多時,防禦係統寡不敵眾就敗下陣來,於是疾病就發生了。如果入侵者的數量少,防禦係統就可以把入侵者消滅,疾病就不會發生。磺胺類藥物抑製了細菌的生長,防禦係統就可以有足夠的力量把細菌消滅。按照這個道理,可以解釋,磺胺類藥物的抑菌作用需要有一段“醞釀”的時期。
伍茲和費爾德的抗代謝學說,對以後的藥物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開創了抗代謝物設計的途徑。他們的成功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不同學科領域的人一起合作,可以發揮各自的所長,彌補各自的所短,發揮出更大的力量。現代的科學飛速發展,一個人不可能掌握許多學科領域的內容和新進展,更需要強調多學科的交叉合作。
後來人們研究清楚PABA是一種叫二氫葉酸的組成部分,二氫葉酸可進一步被體內的二氫葉酸還原酶還原成四氫葉酸,然後變成葉輔酶。葉輔酶是合成DNA和蛋白質所需的一種重要的輔酶,缺乏它細菌就不能生長繁殖。
一些細菌所需要的二氫葉酸必須自己合成,由一種稱為二氫葉酸合成酶的物質把二氫蝶啶焦磷酸酯、PABA和穀氨酸催化合成為二氫葉酸。
經X光結晶學及量子化學方法的計算表明,磺胺類藥物無論在分子的大小還是電荷分布上都與PABA相似。在有大量磺胺類藥物存在下,二氫葉酸合成酶會出現分辨失誤,錯把磺胺類藥物當做PABA合成了沒有二氫葉酸作用的物質,這樣細菌的生長便受到抑製。
那麼,這樣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服了磺胺類藥物以後,人體內二氫葉酸的合成是不是會受影響?人的生命活動是否也會受到影響了呢?其實是不會的。原來動物體內所需要的二氫葉酸是由食物提供的,不需要自己合成。植物、動物組織中都含有大量二氫葉酸,人在吃蔬菜、肉、蛋類食物時就攝取了二氫葉酸,而有些細菌不能利用環境中的二氫葉酸,隻能自己合成。因此,磺胺類藥物可以抑製細菌的生長,而不會影響人的生命活動過程。磺胺類藥物對人體的毒性和副作用,是由於其他方麵的原因造成的,例如前麵提到的可在尿中結晶出來堵塞腎髒的腎小管等毒副作用,在這裏就不多說了。
磺胺類藥物發現以後,一些對磺胺類藥物敏感的細菌所引起的疾病,如肺炎、細菌性腦膜炎、產褥熱、猩紅熱等,受到了控製。但是對於曾經稱作“白色瘟疫”的結核病,在那時還沒有能夠治療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