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神秘的恐龍世界(1)(2 / 3)

恐龍是不是最早的爬行動物?

最原始的爬行動物,叫做無孔類,它們的共同特征是有一個沉重的盒子般的頭顱,除了眼睛、鼻孔外沒有別的開口。由於顎的肌肉長在顱骨裏麵,肌肉組織不發達,它們的嘴巴不能張得很大。比無孔類晚些的雙孔類爬行動物,顱骨有一對開口,叫做耳孔,在頭顱兩邊的眼睛後麵。它們顎上的肌肉伸過了耳孔,允許嘴巴張得較大。

寒武紀的海中巨無霸——奇蝦

奇蝦,被稱為當時海洋中的“霸王龍”。它身長2米,有兩個驚人的大螯。每當奇蝦在海洋中遊弋時,其他動物便會紛紛四散逃命。不要小看它2米的身長,在當時的海洋環境中能養活這麼大的動物,說明了動植物種類的豐富多樣。從時間上看,似乎把奇蝦叫做“海洋霸王龍”並不確切,因為它比霸王龍在生命舞台中亮相的時間要早4億年,所以應該叫霸王龍為“陸上奇蝦”更為合適。有趣的是,人們了解奇蝦用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

恐龍出現了

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4億年至6500萬年前的,能以後肢支撐身體行走的一類陸生動物,大多數屬於陸生的爬行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係統超過一億六千萬年之久。

恐龍名稱的由來

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創造了“dinosaur”這一名詞。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動物)。

實際上,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曆史由來已久。早在發現禽龍之前,歐洲人就已經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直到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這是一群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

自從1989年南極洲發現恐龍後,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龍的遺跡。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龍至少有650~700多種。後來,中國、日本等國的學者把它譯為“恐龍”,原因是這些國家一向有關於龍的傳說,認為龍是鱗蟲之長,如蛇等就素有“小龍”的別稱。

多樣性的發展

從早侏羅紀到晚期白堊紀,恐龍家族向著多樣性方向發展,恐龍的種群數目的增加,使恐龍在生存上具有優勢,由此得以支配地球陸地生態係統。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個子大的可以有幾十頭大象加起來那麼大,小的卻跟一隻雞差不多。就食性來說,恐龍有溫馴的素食者(吃植物的恐龍)和凶暴的肉食者(吃動物的恐龍),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怎麼研究已經滅絕的恐龍呢?

因為恐龍的滅絕,所以,不能用研究現存動物的方法去研究,隻能憑借它在地球上遺留下來的物質——恐龍化石進行研究。古生物學家們通過對恐龍化石的研究,推測恐龍的形態和習性。根據他們的研究,恐龍就像現在的動物一樣,有大有小,有吃植物的,有吃動物的,還有既吃植物也吃動物的;有用兩條腿走路的,有用四條腿走路的;有皮膚光滑的,有皮膚上有鱗或骨板的,更多的有羽毛。除部分肉食恐龍以外,所有恐龍的相似之處是:腦子都很小,所有恐龍的蛋都是下在陸地上。

電影——侏羅紀公園

《侏羅紀公園》是一部1993年的關於恐龍的科幻冒險電影,改編自1990年發表的同名小說。《侏羅紀公園》至2007年為止仍名列全球電影票房榜前十名之內,首集票房成功之後並發展成係列電影。

恐龍有什麼樣的生活

我們從今天地球上的動物生活情況可以推測,恐龍應該是既有群居的,也有獨居的,有大群大群生活在一起的,也有以家族為單位成小群體在一起活動的。吃植物的恐龍可能大多數是“集體主義者”,它們往往組成很大的群體。

有組織的群體生活

1954年,在我國遼寧省朝陽縣陽山區大四家子西溝,地質古生物工作者發現了大量三趾的恐龍腳印化石。這是一群小型的鳥腳類恐龍留下的。其足跡分布在3千米範圍內,有的地方很密集。這些腳印的足尖都朝向東方,腳印大小不一,但都是同一類恐龍——蹺腳龍的。這些腳印可作為恐龍群居的證據。

近些年來,在內蒙古一個化石點出土了大量原角龍和甲龍從幼年到成年個體的化石,這表明這些恐龍都是群居的。

足跡化石和其他化石使我們了解到,有一部分恐龍,如鴨嘴龍、一些蜥腳類恐龍、似鴕龍等,它們在世時,過著有組織的群體生活。從科學家發現某種蜥腳類恐龍的化石行跡可以看出,恐龍群當中可能有帶頭的首領。還有,曾發現過大腳印在外,小腳印在內的現象,說明小恐龍受到大恐龍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