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龍以家族為單位群居
以前人們普遍認為,大型肉食性恐龍——霸王龍,很可能是一種喜歡獨來獨往的動物。但自發現了兩處霸王龍的“墓地”後,人們改變了這種看法,因為墓中埋葬著許多的霸王龍遺骨。如在美國的蒙大拿州東部出土的一個霸王龍墓,從裏麵挖出了4具骸骨,其中兩具是成年的霸王龍,一具是少年霸王龍,還有一具是嬰兒時期的霸王龍。看來似乎是一家人同時死於非命。
在加拿大曾發現過9具艾伯塔龍(霸王龍的小個子近親)的遺骨埋於一處的現象。這群恐龍體長在4~9米,由少年時期和成年時期的恐龍組成。其中有一隻長得最大也最強壯,專家推測它可能是這群恐龍的家長。霸王龍很可能是以家族為單位集群生活的,有點像今天的獅子。
禽龍的群居生活
1877—1878年間,在比利時伯尼薩特的一個煤礦裏,發現了埋在一處的禽龍的骨架化石,數量多達31具。這表明禽龍是一種群居的恐龍。在加拿大盛產恐龍化石的艾伯塔,也曾發現一個恐龍“墓地”,裏麵埋葬的恐龍骨架多達350具,全部都是刺角龍的,它們似乎是在遷徙途中遇上了洪水而斃命的。
走進恐龍時代
地質史上的三疊紀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地球生命的發展從這時起進入了爬行動物稱霸的時代。在三疊紀出現並開始發展的恐龍在侏羅紀——恐龍的鼎盛時期——已迅速成為地球的統治者。各類恐龍齊聚一堂,構成一幅千姿百態的龍的世界。當時除了陸上的身體巨大的雷龍、梁龍等,水中的魚龍和飛行的翼龍等也大量發展和進化。
恐龍時代的地球環境
在恐龍生活的近兩億年的時光裏,地球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連成一整片的陸地開始逐漸漂移,分裂成為如今我們熟知的形態。這些地球板塊漂移到全球各處後,由於光照不再均勻,熱量的傳導也被海洋阻斷,氣候環境也跟著發生了改變,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種類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恐龍時代早期,蕨類植物構成的矮灌叢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不過,由於這些變遷是在非常漫長的時間內逐漸發生的,因此生長在其中的動物依然能夠很好地適應環境。
但是到了恐龍時代中期,地殼運動加劇,使得地質活動頻繁,造成了陸地氣候變化。到了恐龍時代晚期,由於氣候變得幹冷,地球上出現了沙漠。而地球板塊的漂移,造成了高山隆起,深穀下移,板塊攜帶大陸向不同的方向運動,使得環境發生了一係列的變化。
“龍的世界”
三疊紀剛剛過去,氣候變得越來越潮濕,針葉林和蕨類植物開始占據優勢,並且形成了茂密的森林。充足的食物讓那些蜥角類恐龍越長越大,梁龍、腕龍的身長甚至超過了20米!與此同時,獸腳類恐龍開始迅速繁衍。始盜龍、腔骨龍、鯊齒龍,無論是廣闊的平原還是茂密的叢林,到處都可以看到它們奔跑跳躍的身影,真是一個真正的“龍的世界”!
侏羅紀時代的植物
侏羅紀之前,地球上的植物分區比較明顯,由於遷移和演變,侏羅紀植物群的麵貌在地球各區趨於近似。侏羅紀時代的植物群落中,裸子植物中的蘇鐵類、鬆柏類和銀杏類極其繁盛。蕨類植物中的木賊類、真蕨類和密集的鬆、柏與銀杏和喬木羊齒類共同組成茂盛的森林,草本羊齒類和其他草類則遍布低處,覆蓋了地麵。在那些比較幹燥的地帶,生長著蘇鐵類和羊齒類,形成廣闊常綠的原野。
恐龍時代即將重現?
有科學家稱:在未來一個世紀內,全球氣候轉暖將導致“恐龍時代”的再現!由於地球氣溫持續上升,將達到恐龍時代的氣候溫度,到那時地球至少有一半的物種都將滅亡!來自英國約克大學的克裏斯·托馬斯指出,“在未來百年內,不僅二氧化碳指數達到2400萬年以來最高紀錄,而且全球平均氣溫將達到1000萬年來的最高溫度。地球很有可能已瀕臨物種大滅絕的邊緣”。據了解,科學家們預言到2100年全球平均溫度將增長2℃~6℃。
恐龍皮膚的顏色
我們知道,恐龍早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如今我們看到的恐龍遺跡多是恐龍骨骼化石。科學家利用這些骨骼化石複原了恐龍身軀,再加上科學的想象,使我們看到完整的栩栩如生的恐龍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