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神秘的恐龍世界(4)(1 / 2)

於是,阿爾瓦雷茲認為在白堊紀末期有一顆直徑約10公裏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產生的塵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氣候環境巨變,導致了恐龍的消亡。但是,用小行星撞擊地球來解釋岩層中銥含量增加和恐龍滅絕存在許多疑點。

到現在為止,沒有明顯的證據可以證明恐龍的滅絕是由小行星撞擊引起的。但是,地球內部至今仍在繼續的地質構造頻繁變動的事實表明,周期性地殼構造變動引起的環境“災變”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始終起主導作用,當然,小規模的物種逐漸進化也是貫穿於整個生命演變過程。那些山脈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礦藏就是解釋恐龍時代因地殼劇烈變動而終結的最好說明。

化石見證了這場滅絕

科學家在白堊紀的地層裏找到了大量的恐龍和其他動物的化石,而在這之上的地層裏,類似的化石很少見。也就是說,很多物種在白堊紀之後就滅絕了,其中就包括曾經的地球霸主——恐龍。這兩個地層的分界線正好位於6500萬年前後,我們稱之為“K-T界線”,其中,K代表白堊紀,白堊紀之後的地質第三紀用“T”代表。

隕石撞地球說

科學家們研究了構成“K-T界線”的岩石層,在裏麵發現了一種地球上罕有的金屬,而這種金屬在隕石中是很常見的,叫做銥。之後,科學家們又在海底找到了一些沉積物,這種沉積物的生成年代正好和地層裏銥元素的年代相同。在顯微鏡下觀察,科學家發現這些沉積物和在隕石坑裏找到的物質屬於同一類。

經過對金屬銥含量的探測和對隕石撞擊痕跡的勘察,科學家發現在墨西哥一座小城的地下1千米處有一個直徑近200千米、深約10千米的大坑。地質學家推算,這個坑正好形成於6500萬年前。

火山爆發說

另外,也有人提出,恐龍大滅絕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規模的海底火山爆發。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劇的溫室效應,致使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發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麵,造成生物滅絕。但是這個學說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火山大規模的爆發。

氣候變化說

據德國《科學畫報》雜誌報道,來自波恩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的約爾格·法爾教授介紹說,地球在六千萬年前曾陷入一次強烈的宇宙粒子流“風暴”中。在遭遇這樣的風暴時,高速進入地球大氣的各種粒子會達到平時的上百倍之多,將大氣中的分子“撕裂”成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結核,最終導致地球大氣中雲層增厚,降雨頻繁,氣溫急劇下降。

科學家認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發導致了地球氣候條件的劇烈變化,而不能適應此種氣候變化的恐龍也因此在較短時間內被滅絕。

中生代末的大滅絕

現在我們知道,恐龍滅絕的時間是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地質年代為中生代白堊紀末或新生代第三紀初。而且在那個時候,不僅統治了地球達1億多年的各種恐龍全部滅絕了,同樣悲慘的命運還同時降臨到了地球上的很多其他生物頭上。

經過這場大劫難,當時地球上大約50%的生物屬和幾乎75%的生物種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這真是一場大滅絕、大災難。大滅絕的結果使得在距今約6500萬年這個時間的前後,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麵貌發生了根本性的巨變。這場大滅絕標誌著中生代的結束,地球的地質曆史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新生代。

恐龍活著的親戚還有哪些

包括恐龍在內的爬行動物,絕大多數都未能逃過6500萬年前的那場大劫難,而成為曆史長河中的匆匆過客。但也有少數成員,它們“命大”,從中生代一直繁衍至今。這些成員有四類:龜鱉類、鱷類、有鱗類(包括蜥蜴類和蛇類)以及喙頭蜥類。

這些爬行動物沒有與恐龍一起滅絕,一直存活到今天,究其原因,可能與它們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有關。

生活不錯的遠親

龜鱉類爬行動物(特別是龜)是一類活得不錯的恐龍的遠親。它們的資格相當古老,自三疊紀出現,至今長盛不衰,而且秉性十分保守,兩億多年來身體的基本結構變化不大,始終穿著厚厚的鎧甲。它們作為一個物種如此長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這身堅固硬外殼。

恐龍的近親

在現生的爬行類中,隻有鱷類與恐龍的親緣關係最近。鱷類與恐龍同時出現,在中生代時,雖然地位遠在恐龍之下,但在水中,它們根本不把恐龍放在眼裏。像恐鱷、帝王鱷之類,當年恐龍也怕它們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