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神秘的恐龍世界(4)(2 / 2)

繁榮一族

蜥蜴和蛇類在今天地球上的爬行動物中是最為繁榮昌盛的一族。它們生活的範圍相當廣闊,從熱帶到溫帶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其中最常見的是蜥蜴,雖然個子大的蜥蜴很少見,但小型的蜥蜴卻分布非常廣,它們甚至與我們一同生活在大城市的庭院中,比如壁虎。

應當說,小型的蜥蜴是爬行動物中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的成員。這與它們適應環境的能力極強有關。小而無害是它們的生存法寶,長得大了,人們會覬覦它們身上的肉;有害的話,人們就會消滅它們。

蜥蜴在地球上的出現比恐龍晚得多,大約在侏羅紀後期才演化出來。到白堊紀初,有的蜥蜴為了適應特定的生活環境,逐漸失去了四肢而變成了蛇。

喙頭蜥

恐龍在世的親戚還有一位,那就是喙頭蜥(即楔齒蜥)。在地球上,喙頭蜥的數量很少,人們對它也很陌生。喙頭蜥是蜥蜴的近親,體長約60厘米,模樣有點像蜥蜴。

它是現存爬行動物中資格最老的一類,被譽為“活化石”。三疊紀的早期,它們的祖先就已活躍在地球上了,2.5億年來,樣子基本上沒多大變化。在喙頭蜥麵前,恐龍、鱷類、蜥蜴類、龜鱉類等,都隻能算是小字輩了。

喙頭蜥的生活

目前,喙頭蜥正在新西蘭南部荒僻的半島上苦度光陰。它是瀕危動物,受到了人類的嚴密保護。

似鴕龍的後代是鴕鳥嗎

鴕鳥與似鴕龍那麼相像,兩者之間隻是一種進化上的趨同現象呢,還是有什麼血緣關係?鴕鳥的模樣非常像似鴕龍。似鴕龍是白堊紀晚期的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反過來說,似鴕龍也特別像鴕鳥。隻是似鴕龍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可鴕鳥卻沒有。

鴕鳥的身世

鴕鳥屬於不會飛的平胸鳥類。現存的和已滅絕的平胸鳥類包括有好幾種,除鴕鳥外,還有澳洲的鴯鶓和新幾內亞的食火雞、新西蘭的鷸鴕和恐鳥,以及馬達加斯加的象鳥。其中恐鳥和象鳥在二三百年前已經絕了種。

鴕鳥是雜食性動物,不挑食,對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鴕鳥從史前一直繁衍至今,全無瀕危之虞。

科學家研究證明,包括鴕鳥在內的所有大型不會飛的鳥均來自同一個祖先,它們的曆史悠久,但身世卻相當神秘。國外有學者曾專門對這類鳥的身世進行過研究。

非鳥恐龍

20世紀90年代,日本科學家、醫學博士福田對似鴕龍和恐鳥的骨骼結構進行了比較解剖學的研究。他的結論是:鴕鳥和恐鳥是由中生代的似鴕龍進化來的。福田說,鴕鳥是似鴕龍的現代變種。他推斷,似鴕龍的身上很可能長有羽毛。

如果是這樣的話,鴕鳥等大型不飛鳥(或稱大型走禽),就是中生代殘存下來的一種恐龍(當然,現在它們的長尾巴已經退化了)。這種恐龍身披羽毛,是一種溫血動物,而不是冷血動物,因而能適應環境的巨變,曆經坎坷,存活至今。

福田有關鴕鳥身世的理論提出不久,我國的遼西就發現了一係列的羽毛恐龍化石,證明小型獸腳類恐龍身上長著羽毛可能是一種普遍現象。專家現在認為,似鴕龍應是有羽毛的恐龍。

應當指出的是,假若鴕鳥等平胸類鳥從未飛起來過的話,那它們就不能算作鳥類,而應歸於羽毛恐龍類,專家現在稱這種恐龍為“非鳥恐龍”。換句話說,鴕鳥不是鳥,鴕鳥是“非鳥恐龍”。非鳥恐龍在白堊紀時遍布世界各地,四處可見。

過去的傳統觀點認為,鴕鳥等平胸鳥類是由會飛的鳥進化來的。的確,會飛的鳥類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演化為不飛鳥的。如當它們飛到這樣一個地方:那裏既沒有天敵,而且食物豐富,同時又不需要因為季節的顯著變化而長途遷徙,長時間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最終它們喪失了飛行能力而變成了不飛鳥,原來突起的胸骨也變成了平胸。

那麼鴕鳥究竟是飛鳥,還是似鴕龍的現代變種呢?目前還是沒有明確的答案。

恐怖鳥

在北美洲曾發現過6000萬年前的不飛鳥化石,它可能是現代不飛鳥的祖先類型。這種不飛鳥身高可達2~3米,下肢發達,十分強健,適於奔跑。它們的大腦袋上長著鉤狀的巨喙,但一對翅膀卻小得可憐。後來在南美也發現了大型不飛鳥的化石,它們被稱做恐怖鳥,是一種凶猛的食肉動物。後來恐怖鳥神秘消失,而鴕鳥則大行其道,在第三紀時相當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