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恐龍的興起——三疊紀(2 / 3)

敏銳的聽覺

埃雷拉龍耳朵裏有保存完好的精致的聽小骨,這顯示,這種恐龍可能具有敏銳的聽覺。就那個時代而言,埃雷拉龍聽覺靈敏,奔走迅速,可以捕捉小恐龍或其他小型動物。

埃雷拉龍的生物特點

埃雷拉龍有些地方類似於早期的蜥臀目恐龍,而且古生物學家在研究其骨盆結構後,發現不少肉食性恐龍和埃雷拉龍都有相同之處。這證明了恐龍同源說。

雖然已經找到了較為完整的化石,但是由於數量過於稀少,古生物學家隻能確認埃雷拉龍的幾個特點:有銳利的牙齒、巨大的爪子和強有力的後肢,以其他小型爬行動物為食,它的骨骼細而輕巧,這些條件使它成為敏捷的獵手。

精彩的生活形態

埃雷拉龍一般生活在高地,它們靈活機敏,奔走迅速。它們可能會用類似鳥類的腿大步行走在植物茂密的河岸邊,伏擊或找尋食物,並且具有很長的後肢,能夠直立。其手部有爪,可以緊抓獵物,因此能夠比競爭對手跑得更快,也更具威脅性,一般的小獵物都逃不過它們的襲擊。

埃雷拉龍的發現過程

埃雷拉龍的第一塊骨骼化石是阿根廷一位叫埃雷拉的農民無意中發現的。為了紀念他,這種恐龍就以他的名字來命名。比較完整的骨骼化石直到1980年才被發現,這時距離第一塊化石已經3年了。這次出土了一具較為完整的埃雷拉龍骨骼化石,還有一些較零碎的碎片。

阿根廷西北部有一個叫做月穀的地方,科學家在這裏發現了很多早期恐龍以及其他大型爬行動物的珍貴化石骨架。1988年的一天,到月古來考察的美國古生物學家瑟裏諾博士飯後在沙漠中散步的時候,發現了第一具埃雷拉龍頭骨化石。這具頭骨保存得相當完好,甚至連眼窩裏麵的骨環都完好無損。這個發現過程看上去簡單得不可思議。

誰跟埃雷拉龍有親緣關係?

古生物學家在研究埃雷拉龍的骨盆結構後發現,這種結構並不是埃雷拉龍獨有的。後來,人們在南美洲三疊紀中、晚期岩層中還發現了另外一些恐龍。十字龍、鐵迪龍等,都被認為和埃雷拉龍有親緣關係。

空心竹——腔骨龍

腔骨龍又名虛形龍,是北美洲的小型、肉食性、雙足恐龍,也是已知最早的恐龍之一。它首先出現於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

腔骨龍的分類

腔骨龍屬是獨立的分類單元,其下隻有一個物種:鮑氏腔骨龍。另外兩個的物種——洛氏腔骨龍和威氏腔骨龍,由於不能鑒定而被認為是鮑氏腔骨龍的異名。生活於侏羅紀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韋腔骨龍有可能屬於此屬別。在親緣分支分類法中,腔骨龍是腔骨龍科中的一個演化支。

腔骨龍的體型

腔骨龍是最早發現幾副完整骨骼的恐龍。腔骨龍的體型要比埃雷拉龍和始盜龍更為衍化。腔骨龍的頭部具有大型洞孔,可幫助減輕頭顱骨的重量,而洞孔間的狹窄骨頭可以保持頭顱骨的結構完整性,它的長頸部則呈“S”形。

腔骨龍的軀體與基本的獸腳亞目體型一致,但肩帶則有一些有趣的特征,就是它們有著叉骨,是恐龍中已知最早的例子。腔骨龍的每隻手有四指,其中隻有三指是有功能的,第四指則藏於手掌的肌肉內。

腔骨龍的結構

腔骨龍的骨盆及後肢與獸腳亞目有少許差別。它因開放的髖臼以及筆直的腳跟關節,而被定義為恐龍。後肢腳掌有三趾,而後趾是不接觸地麵的。腔骨龍的長尾巴有不尋常的結構,在其脊椎的前關節突互相交錯,形成半僵直的結構,似乎可製止它的尾巴上下擺動。當腔骨龍快速移動時,尾巴就成了舵或平衡物。

腔骨龍非常纖細,可能是種善於奔跑的動物。腔骨龍的頭部長而狹窄,銳利的鋸齒狀牙齒顯示它們為肉食性,可能以小型、類似蜥蜴的動物為食。它們可能以小群體方式集體獵食。

恐龍進入太空?

腔骨龍是第二個進入太空的恐龍。慈母龍在1995年先進入太空,早於腔骨龍3年。在1998年1月22日,一個來自於卡內基自然曆史博物館的腔骨龍頭顱骨被置入“奮進號”航天飛機中,以進行STS-89任務,並帶到和平號太空站之中,然後隨著航天飛機返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