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裏的腔骨龍
腔骨龍的形象曾經出現在BBC的電視節目《與恐龍共舞》和探索頻道的電視節目《恐龍紀元》之中,在節目中腔骨龍被敘述為以獵食昆蟲與靈鱷為生。
喜愛素食的裏約龍
20世紀,考古學家在阿根廷裏約的三疊紀地層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恐龍化石,他們根據化石出土地,將這種恐龍命名為“裏約龍”。在當時,考古學家在散碎的化石遺骸中,發現了大量已經被磨平的尖銳牙齒,於是便將裏約龍歸入肉食性恐龍的行列。其實不然,裏約龍是典型的素食主義者。
龐大的身軀
裏約龍的頭雖然很小,但是有著龐大的身軀。它的頸部很長,還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它的脊椎中空,可以減輕身體的體重。裏約龍的身軀龐大笨重,有助於抵抗肉食性恐龍的襲擊。它的四肢和大象的四肢一樣粗壯,並且是實心的。另外長著爪子的手指數目也比較多。
裏約龍的生活形態
科學家們認為,像裏約龍這類大型、長頸的草食性恐龍是為了適應三疊紀晚期日漸幹旱的氣候而進化出來的,因為這種體型使它們可以吃到長在高處的植物。裏約龍龐大的體型使它能夠對抗早期大型肉食性恐龍的襲擊。另外,裏約龍的內部器官和食物的重量太大了,迫使裏約龍必須用四腳行走來承擔自己的體重。
葉狀的牙齒
裏約龍具有葉狀的牙齒,專為切碎植物纖維而設計,並不適用於切割肉類。但是科學家們一度認為裏約龍是肉食性恐龍而不是草食性恐龍,因為出土的裏約龍遺骸中混有尖銳的牙齒。後來,人們才知道這些牙齒是從吃死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嘴裏掉落的。
“裏約蜥蜴”
在蜥腳類恐龍演化出來之前,裏約龍是地球上最大型的也是最重的陸生動物。它是以四肢行走的草食性恐龍,其名字的意思是“裏約蜥蜴”。裏約龍具有粗大的四肢和龐大的身體,長度和一輛公共汽車差不多。
群體出動的虛形龍
在亞利桑那、康涅狄格等州也發現有十分近似虛形龍的動物,不過是出自侏羅紀早期。虛形龍是最早的獵食恐龍之一。它們群體出動,活像一群野狼似的,沿著幹涸的河床跑動。它們每一隻都警覺著,用敏銳而精靈的眼睛向前張望,找尋食物。它們長著長長的像鳥類的後腿,以支撐它們瘦長的身體,有一條挺直的尾巴來保持身體的平衡。奔跑時,它們將帶有利爪的手縮進胸膛。
成堆的化石骨骼
在新墨西哥的一個石坑裏,人們找到了一大堆虛形龍骨骼,所以有理由相信恐龍是成群出動的。由於它們死在一起,據推測可能是山洪暴發,將它們全部淹死;或者是它們聚居在沙漠綠洲的一個水泉旁,最後水幹涸了,它們被渴死了。
第二種可能性看起來更大些,因為有些骨骼的胃裏有虛形龍幼兒的屍體。據此可以看出:在情況變得非常惡劣時,成年的虛形龍為了求生,被迫吃掉了它們年幼的同類。
團結就是力量
虛形龍一般成群地沿著幹涸的河床緩緩地走動,它們有像切肉刀般的利牙,那窄長而靈活的嘴,使它們能叼到細小而靈巧的獵物。它們群體出動捕食獵物很像現在的野狼,因為集體出動能捕到大得多的獵物。
恐龍近親——翼龍
恐龍時代的天空也並不寂寞,那裏飛行著恐龍的近親——翼龍。
翼龍的種類
翼龍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有的頭上長著奇怪的冠飾,有的拖著長長的尾巴,末端還有一個菱形的葉片;有的有疏離的尖牙,有的則沒有牙齒。但它們有著很多共同點:有翅膀,骨骼中空,翼很薄,有利於在空中飛翔。它們都有巨大的喙嘴和相當好的視力,以魚類和昆蟲作為食獵的對象,有的也吃腐肉和植物。
盡職盡責的翼龍
對翼龍來說,養育後代是一件很費心費力的工作。為避免遭到其他恐龍的獵殺,它們一般都將蛋產在其他恐龍難以接近的地方,比如峭壁和樹上。翼龍自己孵卵並把食物叼回來或回吐出部分未消化的食物來喂養自己的幼龍,直到小翼龍長大學會飛行和自己捕食為止。因為喂養和守護小翼龍的工作需要花很長時間,所以翼龍們很可能會在繁殖季節組成團隊,互相協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