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恐龍的發展——侏羅紀(1)(1 / 3)

侏羅紀時期是恐龍在地球上的快速發展時期,演變出各種分支和種群。不同種類的恐龍,或者為了食物,或者為了異性,也或者隻是想看看誰更勝一籌,它們開始了程度不同的爭鬥。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一時期的恐龍吧,看看如果真有爭鬥的話,誰會贏呢?

龐大卻輕盈的大椎龍

大椎龍,又名巨椎龍,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巨大的脊椎”。大椎龍是原蜥腳下目的一屬,生存於早侏羅紀赫塘階到普林斯巴赫階,約2億年前到1億8300萬年前。大椎龍是在1854年由理查德·歐文根據來自於南非的化石而命名的,是最早命名的恐龍之一。大椎龍的化石已經在南非、萊索托以及讚比亞等地發現。

修長且輕盈的身體

大椎龍是種典型的原蜥腳類恐龍。它們的身體修長,頸部較長,有大約9節長頸椎、13節背椎、3節薦椎以及至少40節尾椎。其恥骨朝前,如同大部分的蜥臀目恐龍。與同為原蜥腳類的板龍相比,大椎龍的身體較為輕盈。

大椎龍是種中等大小的原蜥腳類恐龍,身長約4米,體重接近135公斤,少數的研究則估計大椎龍的身長可達6米。大椎龍長久以來被認為是四足動物,但2007年的一份對於前肢生理構造的研究則認為,從它們的動作範圍排除了慣常用四足行走的可能。這個研究也認為大椎龍手部轉動的幅度有限,排除了以指關節著地或其他形式的行走方式。

小而輕的頭部

大椎龍的頭部小,長度接近股骨長度的一半。其頭部的眾多窩孔減低了頭部的重量,並提供肌肉附著處,容納感覺器官,這些窩孔在頭部兩側成對排列。頭部前方為兩個大型、橢圓形的鼻孔。眶前孔位於鼻孔與眼睛之間,小於板龍的眶前孔。頭部後方則為兩對顳顬孔——位於眼窩後方中間的側顳孔與頭頂上側的上顳孔。下頜兩側也有小型窩孔。

大椎龍的家族

大椎龍屬於原蜥腳下目,原蜥腳下目是群早期蜥臀目恐龍,生存於三疊紀與侏羅紀,並在侏羅紀末期滅亡。原蜥腳下目的其他著名屬包括板龍、雲南龍與裏奧哈龍。

大椎龍是大椎龍科的模式屬,該科名稱即來自於大椎龍。大椎龍科也包括雲南龍,在2007年,耶茨提出近蜥龍類,而大椎龍科的大椎龍、科羅拉多斯龍、祿豐龍,以及雲南龍屬於近蜥龍類。同樣在2007年,納森·史密斯與迪亞戈·玻爾在他們的研究中,將大椎龍、科羅拉多斯龍、祿豐龍以及他們新發現的冰河龍,列入大椎龍科中。數個發現於阿根廷的疑似大椎龍化石,被建立為新屬——遠食龍,屬於大椎龍科。

早侏羅紀時期的氣候

早侏羅紀時期的非洲南部應該是沙漠環境。在早侏羅紀時期,世界各地的動物群與植物群都很類似。蕨類適應炎熱的氣候,成為常見的植物,而各地的恐龍動物群主要由原蜥腳類與基礎獸腳類恐龍組成。與大椎龍共存於非洲的同時期動物包括:早期的鱷形超目動物、獸孔目的三瘤齒獸科與三棱齒獸科、哺乳類的摩爾根獸科。

百米冠軍——萊索托龍

萊索托龍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個屬,由古生物學家彼得·加爾東在1978年命名,屬名意思為“萊索托的蜥蜴”。

小巧玲瓏的萊索托龍

萊索托龍起初被認為是鳥腳下目動物。然而,最近保羅·塞裏諾的研究顯示,它可能代表目前已知最原始的鳥臀目恐龍之一。2008年,巴特勒公布另一版本的研究,認為萊索托龍是種非常早期的裝甲亞目恐龍,裝甲亞目演化支包含劍龍下目、甲龍下目。斯托姆博格龍可能是萊索托龍的成年個體。

小巧玲瓏的萊索托龍身長不到1米,體重不到10千克。它的嘴邊有角質的覆蓋物,能夠幫助把植物剪切下來,然後,嘴裏那些形狀不一的牙齒再對這些到口的食物進行處理,頜骨兩邊的牙齒是箭頭形,很適合於咬住食物。

敏捷的捕食技巧

萊索托龍雖然個頭小,但是由於身體結構上表現出的良好平衡性,保證了它們具有動作敏捷的特點,因而它們依然能夠在資源有限而又時刻潛伏著捕食者危機的環境裏很好地適應著、生活著。

萊索托龍的嘴邊有角質的覆蓋物,能夠幫助把植物剪切下來,然後,嘴裏那些形狀不一的牙齒再對這些到口的食物進行處理。頜骨兩邊的牙齒是箭頭形,很適合於咬住食物。

萊索托龍生存的年代

萊索托龍生存於早侏羅紀熱而潮濕的萊索托與南非。考古學家曾在一個洞穴中發現兩個個體擠在一起,它們可能有夏眠的行為。萊索托龍的化石是在上艾略特組地層發現的,地質年代是早侏羅紀的赫唐階到錫內穆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