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恐龍的發展——侏羅紀(1)(2 / 3)

活躍的恐龍隊伍

億萬年前的侏羅紀早期,鳥臀類恐龍中的鳥腳類也是相當活躍的一支恐龍隊伍。發現於南非的萊索托龍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萊索托龍的分類曆史相當複雜,長期以來與法布爾龍混淆(法布爾龍是相同地區發現的另一種小型鳥臀目動物)。在2005年公布的一個新的鳥臀目種係發生學研究中,萊索托龍被認為是新鳥臀類演化支的基礎物種,新鳥臀類演化支包括腫頭龍下目、角龍下目以及鳥腳下目。

水邊獵手——鯨龍

鯨龍是發現得最早的恐龍之一。鯨龍在某些方麵還很原始:它的背骨是實心的,而後來的蜥腳類恐龍的背骨有了空腔——用來減輕重量。

龐大的身軀

鯨龍龐大的身軀靠柱狀的四肢支撐著,其前後肢長短差不多,大腿骨約有兩米長,背部基本保持水平狀態。鯨龍的牙齒可能像耙子一樣,可以扯下植物的葉子。生物學家目前還未發現完整的鯨龍頭骨化石。根據其牙齒化石推測,鯨龍的頭部較小。

幾乎實心的脊骨

鯨龍的脊骨幾乎是實心的,與後期的腕龍等蜥蜴類恐龍相比顯得結實厚重。而且鯨龍的脊骨在中樞椎體中還存在一些沒有用處的部分,其神經脊和椎關節也不如腕龍的長和強健。但是其脊骨上有許多海綿狀的孔洞,有點類似於現代的鯨魚。

海濱漫步

鯨龍生活在中生代海濱低地,那裏氣候潮濕,植被非常茂盛,是植食性恐龍的理想家園。那片海域主要分布在現代的英國。鯨龍的頸部並不靈活,隻能在不到3米的弧線範圍內左右搖擺,所以,鯨龍隻可以低頭喝水,或是啃食蕨類葉片和小型的多葉樹木。據猜測,大多數時間,鯨龍都是在海濱的低地到處遊蕩,伺機覓食。

鯨龍的分類

鯨龍的近親似乎是巨腳龍及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龍,它們一起組成了鯨龍科,以往這個科的恐龍是一些不明的原始蜥腳下目。

像鯨龍的恐龍

似鯨龍是1972年由一位名叫許納的美國古生物學家命名的,意思是“像鯨龍的恐龍”,它確實與鯨龍非常相似。這種恐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英國南部和瑞士,和鯨龍同屬於蜥腳類恐龍,體長約15米。

古生態環境

鯨龍是侏羅紀中至晚期的蜥腳下目恐龍,生活在距今約181萬~169萬年前的歐洲英國及非洲摩洛哥。鯨龍與斑龍及美扭椎龍是同時期的恐龍,且可能是它們的獵物。鯨龍所生活的環境是平原及疏林地。

大笨鍾——劍龍

劍龍是一種巨大的恐龍,是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四隻腳的食草動物。它們被認為是居住在平原上,並且以群體遊牧的方式和其他如梁龍的食草動物一同生活。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

長著小腦袋的龐然大物

劍龍的腦容量跟狗的腦容量相差不大,因此與整個身體相比之下便顯得相當渺小。劍龍的身體龐大且沉重,在所有劍龍下目之中最大,大概相當於一輛巴士。它們的背部曲線呈弓狀彎曲,後肢比前肢更長。頭部靠近地麵,而尾部則伸向空中。關於劍龍身上的尖刺與板狀物的用途,有許多不同的推論。尖刺很可能是用來防禦,而板狀物除了防禦之外,或許還能用來示威與調節體溫。

有趣的形態結構

劍龍的頭尾長大約是9米,高度則大約4米。劍龍有4隻腳,它們的後腳有3個腳趾,而前腳則有5個。四肢皆由位於腳趾後方的腳掌支撐。劍龍的後腳比前腳更長也更強壯,使姿態變得前低後高。它們的尾部明顯高於地麵許多,而頭部則相對較為貼近地麵,能夠離地不超過1米。

狹長的顱骨在整個劍龍身體中隻占一小部分。與大多數的恐龍不同,在劍龍的眼睛與鼻子之間,並沒有一個稱為眶前孔的洞口。這種特征出現在大多數初龍類動物中,其中現存的鱷魚已經失去了這個特征。位置較低的頭部,可能用來觀察低矮的植物,並且以這些植物為食。劍龍的門齒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喙狀結構,這也顯示了它們的食性。劍龍的牙齒較小,並且呈三角形,因為缺乏研磨麵,所以這些牙齒用來進行研磨的作用不大。此外,牙齒在下頜的排列方式,顯示出劍龍擁有突出的臉頰。

劍龍所屬分類

劍龍屬是劍龍科之中的模式屬,也是其中首先獲得命名的屬。而劍龍科則是劍龍下目底下兩個科的其中一科,此下目中的另一科稱為華陽龍科。劍龍下目屬於裝甲亞目,在此亞目當中還包含甲龍下目。劍龍下目中的動物在外表、姿態與形狀上比較相似,主要的差異在於身上的板狀物與尖刺。與劍龍屬較為親近的物種還有中國的烏爾禾龍與東非的釘狀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