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恐龍的發展——侏羅紀(1)(3 / 3)

草食性恐龍

侏羅紀晚期的物種豐富,劍龍在地理分布上廣泛,古生物學家認為它們所吃的食物包括苔蘚、蕨類、木賊、蘇鐵、鬆柏與一些果實。同時由於缺乏咀嚼能力,因此它們也會吞下胃石,以幫助腸胃處理食物,這種行為也出現在現代鳥類及鱷魚當中。

劍龍與相近的恐龍皆屬於草食性,不過它們的進食策略與其他的草食性鳥臀目恐龍有所不同。劍龍並不像現代草食性哺乳類一樣以地麵上低矮的禾本科植物為食,因為這類植物是在白堊紀晚期才演化出來,那時劍龍早已滅絕許久。其他的鳥臀目恐龍擁有能夠輾磨植物的牙齒,以及水平運動的下顎,而劍龍(包括劍龍下目)的牙齒則缺乏平麵,使牙齒與牙齒之間無法閉合,它們的下顎也無法水平運動。

關於劍龍低矮的覓食行為策略有一種假說,認為它們吃較矮的非開花植物的果實或樹葉,並且認為劍龍最多隻能吃到離地1米的食物。另外,如果劍龍能夠以兩隻後腳站立的話,那麼它們就能夠找到並吃到更高的植物。對於成年個體來說,它們能夠達到離地6米的高度。

小美女——美頜龍

美頜龍,又稱細顎龍、細頸龍、新齶龍,是一種細小的雙足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古生物學家於19世紀50年代,在德國及差不多一個世紀後的法國發現了兩個保存完好的化石。美頜龍的化石是較為完整的骨骼。

直至20世紀80年代及20世紀90年代,美頜龍都是已知最細小的恐龍,搜集得來的美頜龍標本隻有約1米長。但是後期發現的恐龍,如亞洲近頜龍、小盜龍及小馳龍的體型則更細小。

細小的美頜龍

美頜龍有著長長的後肢及尾巴,以便在運動時平衡身體。其前肢比後肢細小,手掌有三指,都有著利爪,用來抓捕獵物。其踝部高,足部類似鳥類,顯示出它們的行動非常敏捷。

美頜龍那細致的頭顱骨很窄很長,鼻端呈錐形。頭顱骨有五對窩孔,最大的是其眼窩,窩孔之間為纖細的骨質支架,眼睛在頭顱骨的比例上較大。美頜龍下顎幼長,但沒有初龍類普遍的顎骨窩孔。牙齒小而鋒利,適合吃細小的脊椎動物及其他動物,如昆蟲。除了前頜骨的最前麵的牙齒外,其他的牙齒都有鋸齒。科學家們就是用這個特征來辨別美頜龍以及它的近親的。

棲息環境

在侏羅紀晚期,歐洲是一片幹旱及熱帶的群島,位於古地中海的邊緣。美頜龍的石灰岩的發現源自從海洋生物的殼所生成的方解石。發現美頜龍的地層還包含了一些海洋動物的化石,如魚類、介蟲、棘皮動物及海洋軟體動物,從而確定了美頜龍是棲息在海岸的。沒有其他的恐龍與美頜龍一同被發現,可見這細小的恐龍是這些島上的最佳捕獵者。兩個發現美頜龍的地點都是坐落於海灘與珊瑚礁之間的礁湖。與美頜龍同時代的包括始祖鳥、喙嘴龍及翼手龍。

美頜龍家族

美頜龍的名字亦被用在美頜龍科上,這科包括了大部分晚侏羅紀至下白堊紀在中國、歐洲及南美洲的細小恐龍。多年來美頜龍都是唯一的成員,直至近年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幾個相關的屬。支緣包括極鱷龍、華夏頜龍、小坐骨龍、中華龍鳥、侏羅獵龍及棒爪龍。

因單爪龍與美頜龍科的相似性,單爪龍曾一度被認為是屬於此科,但這已於1998年被否定了,被認為是趨同演化。美頜龍及它的近親在虛骨龍類中的位置不明。有些認為美頜龍科是基礎虛骨龍類,而其他的認為是屬於手盜龍類。

趨同演化

是指在進化生物學中,兩種不具親緣關係的動物長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環境,或曰生態係統,它們因需要而發展出相同功能的器官的現象,即同功器官。如蝙蝠從陸生到進化發展出翼狀前肢,能夠飛行捕食空中的小昆蟲,這和昆蟲以及鳥的翅膀的發生不一樣。但兩者的功能——飛行是一致的。還有鴨嘴獸毒液和其他動物毒液的相似性是趨同演化的結果。

電影中的小恐龍

長期以來,美頜龍因為它們的體型小而著名,而大部分的其他小型恐龍晚於美頜龍至少一個世紀才被發現。美頜龍在電影《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中,被錯認為三疊美頜龍。結合美頜龍的屬名以及原美頜龍的種名,原美頜龍是美頜龍的三疊紀遠親,出現在《侏羅紀公園》的原著小說。美頜龍通常被敘述成小群體動物,但沒有科學證據顯示美頜龍與原美頜龍有這種社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