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南美的恐龍(2 / 2)

巨無霸——阿根廷龍

阿根廷龍的命名十分簡單,意思是在阿根廷發現的恐龍,屬於蜥腳類恐龍的泰坦龍類。至今我們仍然沒有發現這種恐龍的完整骨骼化石,隻有部分骨架被發現,科學家還不能確切知道其大小,但值得一提的是阿根廷龍的巨型脊椎有1.5米高,1.1米寬。

晚侏羅紀的統治者

蜥腳類恐龍可以說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生物種類之一,它們成功地統治了整個晚侏羅紀時期。由於侏羅紀晚期有一段很長的氣候穩定期,氣候溫和,適合大量蕨類等蜥腳類恐龍所喜好的植物生長,所以這些恐龍可以生長到極其龐大。

到了白堊紀,由於氣候變化的緣故,大部分蜥腳類恐龍都消失了。不過在阿根廷就有一種蜥腳類不但沒有滅絕,而且演化到比侏羅紀時期的祖先更為龐大,這就是阿根廷龍。

阿根廷龍毫無疑問是蜥腳類動物進化的終極產物,在侏羅紀和白堊紀交替的時候,地殼的活動非常劇烈,大部分曾經在侏羅紀名噪一時的蜥腳類動物,最後都不能適應地殼導致的氣候變化而滅絕。而南美洲所處的隔離且獨立的生活環境,使得一些古老的物種得以延續。

巨無霸也有天敵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像阿根廷龍這樣的巨型植食恐龍是沒有天敵的。憑借著自身的巨大體型,它完全可以嚇退那些虎視眈眈的掠食者。但直到1995年,英國古生物學家在一塊較小的同類恐龍頸骨化石上發現了明顯的牙齒咬痕,而後隨著發掘的深入,一具巨大的肉食恐龍骨架——令人驚駭的南方巨獸龍被發現!這是一種比雷氏霸王龍還要龐大的掠食者。

但麵對阿根廷龍這樣的巨型獵物,即使是南方巨獸龍也會感到很有壓力。科學家們推測,南方巨獸龍極有可能像侏羅紀時期的老祖宗異特龍一樣,采用群體進攻的方式來圍攻一隻年老或體弱的阿根廷龍。但總的來說,相對於其他體型較小的當地恐龍,如禽龍和薩爾塔龍,阿根廷龍的日子應該還是很安詳的。

電影裏的巨無霸

在BBC推出的科幻巨作《與恐龍共舞特別篇:巨龍國度》裏,古生物探險家奈吉·馬文將觀眾帶回到史前的南美洲,去親眼目睹這一史前巨獸橫行的國度。在片中,一群遷徙的阿根廷龍被一群南方巨獸龍追蹤,最終有一隻年齡較小的雌性阿根廷龍被圍攻,然後被吃掉。

南極牡丹——南極龍

南極龍,是泰坦巨龍類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南美洲。它是一類大型的四足草食性恐龍,有著長頸以及長尾巴,而且有可能是有鱗甲的。由於南極龍的化石並沒有一個完整的骨骼,而蜥腳下目的尾巴大小差異十分大,因而很難去推斷它的大小。

南極龍的命名

南極龍的化石首先在1916年被描述,直到1929年才由古生物學家休尼進行詳細的描述及命名。南極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並非表示南極洲,而是指“北方的相反”,因為它是在阿根廷被發現的,而阿根廷與南極洲的名字都具有“北方的相反”的意思。

錯誤的歸類

曆年來,有幾個種曾被分類在南極龍屬下,包括巨大南極龍、北方南極龍、巴西南極龍以及其他模式種,但大都是錯誤分類在此屬中的。

巨大南極龍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的巨大體型。這個種的化石非常的少,而有些學者認為它的存在與否還是個問題。這些骨頭中最著名的是兩塊巨大的股骨,約有2.35米長,是已知的蜥腳下目中最大的之一。由此推斷,它的體重達69噸,比重73噸的阿根廷龍小。由於隻有少數資料,而所屬的化石也還不確定,所以這個種目前還不能確定是否屬於南極龍屬。

1933年,另一個從印度發現的種亦被描述,稱為北方南極龍。這個種並沒有保存什麼解剖學資料,但肯定是不屬於南極龍。1994年,它被更名為耆那龍。

由兩塊肢骨碎片及部分脊椎組成的巴西南極龍,是在巴西的包魯地層被發現並於1971年被描述的。

什麼是模式種?

模式種是生物分類學上的一個名詞,即被首次發現,且被描述並發表的物種,是用來代表一個屬或屬以下分類群的物種。嚴格來說,模式種一詞隻用於動物分類學上。在植物分類學中,包括屬與種在內,皆是由標本或繪圖來做代表,稱為模式標本,“模式種”在植物分類上,則是一個非正式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