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其他各洲的恐龍(1 / 3)

不僅是在南美洲、亞洲,恐龍的足跡更是遍布世界各大洲。擦亮眼睛,準備好大開眼界吧!

背上冰川——冰脊龍

冰脊龍又名冰棘龍或凍角龍,是一類大型的雙足獸腳亞目恐龍,頭部有一個像西班牙梳的奇異冠狀物。1991年,在南極洲的早侏羅紀地層發現的冰脊龍的化石,是首頭在南極洲發現的肉食性恐龍,且是首頭被正式命名的南極洲恐龍。它的生存年代可追溯至早侏羅紀的普林斯巴赫階,是最早的堅尾龍類恐龍。後來的研究認為,冰脊龍可能較接近於雙脊龍科。

獨特的鼻冠

冰脊龍的身長約6.5米長,比異特龍的12米身長明顯要小,體重則約465千克。它那獨特的鼻冠位於眼睛之上方,垂直於頭顱骨。頭冠是有褶皺的,外觀很像一把梳子。它是從頭顱骨向外延伸,在淚管附近與兩側眼窩的角愈合。其他有冠的獸腳亞目,如單脊龍,它們的冠多是沿頭顱骨縱向長出,而非橫向的。這個頭冠若用在打鬥上是很容易碎的,所以認為是作為求偶用的。

艱難的尋親路

由於冰脊龍同時有著原始及衍生的特征,所以替它進行科學分類很是困難。股骨有著早期獸腳亞目的特色,而頭顱骨則更像較後期的物種,如中國的中華盜龍及永川龍。

因它的特征趨向堅尾龍類,所以起初它被懷疑是屬於角鼻龍下目,或早期的阿貝力龍超科。後來發現冰脊龍是更為原始的,接近雙脊龍的腔骨龍超科。雖然,有的學者對堅尾龍類的肉食龍下目(如異特龍),是否與原先被認為是較為原始的角鼻龍及其近親,兩個演化支有著同一祖先、且是近親存有爭論,但是,大部分的學者依然相信冰脊龍是較早期及原始的堅尾類恐龍。

化石的出土

冰脊龍的化石,是在南極洲南極橫貫山脈比爾德莫爾冰川柯克帕特裏克峰發現的,化石出土於Hanson組的矽質粉砂岩,年代估計為早侏羅紀普林斯巴赫階。

冰脊龍的重建模型,位於布魯塞爾,化石包括部分壓碎的頭顱骨、一個齒骨、30節脊椎、腸骨、坐骨、恥骨、股骨、腓骨、脛跗骨及蹠骨。頭顱骨部分被比爾德莫爾冰川所壓碎,但該部分已經被重組。在1994年,這些化石正式被描述、命名為冰脊龍,並被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冰脊龍的名字並非指發掘隊伍所麵對的嚴峻環境,而是這頭恐龍所生活的較涼氣候。在2003年,發掘隊伍回到原來的地方發現了更多的化石,並在30米的更高處發現第二個挖掘地點。

挖掘地的生態

冰脊龍的化石在距南極約650公裏的地方被發現,但在它們生存的時期,這個地方距離南極點約1000公裏或更為偏北的地區,因此冰脊龍並不會遇上極夜。

在早侏羅紀時,這裏是岡瓦那大陸南岸的一條河床。這些支持了一個理論,早侏羅紀的南極洲縱然在緯度較高的地方,至少沿岸地區仍有著森林,生存著多樣性的物種。雖然當時的世界較現在更暖和,而南極洲當時較接近赤道,南極洲的氣候仍然是屬於溫帶氣候。最近的侏羅紀氣流模型研究顯示,雖然內陸地區有極端的氣候環境,但海岸地區並未曾過於嚴寒。可見當時恐龍可以抵受相對較涼的環境,可能在下雪時仍可生存。

小袋鼠——敏迷龍

敏迷龍是在南半球發現的第一條甲龍,它是1964年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南部一個叫敏迷的交叉路口附近發現的,也因此而得名。

尚不明確的歸類

敏迷龍生活在距今1億1500萬年前的早白堊紀晚期。根據前後發現的兩具敏迷龍骨架化石,人們可以確定它披有骨板,長有骨刺,以四足行走,用葉狀小牙齧食植物。因為沒有發現尾棰,所以人們把它歸入結節龍科,也有人認為它可能構成甲龍類的第三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