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其他各洲的恐龍(2 / 3)

化石研究

1990年發現的敏迷龍骨架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很大依據。正是通過這具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學家才對敏迷龍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通過對敏迷龍骨架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學家發現,敏迷龍的頭部由前到後逐漸變寬,背上還有數排骨架。

敏迷龍化石

到目前為止,古生物學家隻發現過兩具敏迷龍的骨架化石。1964年發現的那具骨架較為淩亂,而且缺少很多部分。

南極裝甲車——甲龍

甲龍意為“堅固的蜥蜴”,是甲龍科下的一個屬,它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層中被發現的,年代屬於白堊紀末期。甲龍的骨骼還沒有完整地被發現,它常常被認為是裝甲恐龍的原型。其他甲龍科亦同樣有它的特征,如重裝甲的身軀及巨型的尾巴棒槌,但甲龍卻是這個科內最大型的成員。

最後的恐龍

甲龍類是恐龍大家族中較晚出現的類群,直到白堊紀末期才剛剛登上曆史舞台。各種甲龍組合成了恐龍大家族中一支獨特的類群,叫做甲龍類,在分類學上的位置就是爬行綱、鳥臀目、甲龍亞目。

甲龍身體上部覆蓋著厚厚的鱗片,背上有兩排刺,頭頂有一對角。甲龍有個像高爾夫球棒一樣的尾巴。它的四隻腿都是短的,脖子也很短,腦袋是寬寬的。

它的骨質、釘狀的骨板與錘狀的尾巴提供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它的骨骼在蒙大拿州發掘到,屬於恐龍族群中最後滅絕的一支。

結實的裝甲

甲龍最明顯的特征是它的裝甲,包含了堅實的結節及甲板,嵌入在皮膚上。在鱷魚及一些蜥蜴上也可以發現類似的裝甲,骨頭上覆蓋著堅硬的角質。這些皮內成骨是按照大小來排列,從寬而平的甲板到小而圓的結節。

甲板在甲龍的頸部、背部及臀部以橫列整齊排列,而小型的結節則保護大型甲板之間的空隙,較小的甲板則在四肢及尾巴。與較為古代的包頭龍比較,甲龍的甲板在質地上較為平滑,並沒有像同時代的結節龍科埃德蒙頓甲龍般有棱脊。

了解甲龍家族

甲龍是甲龍科的模式屬,甲龍科是甲龍下目的成員,當中包括結節龍科。甲龍的起源備受爭議,有幾個分析結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它在甲龍科內的實際位置始終沒有定案。甲龍及包頭龍常常被認為是姊妹分類,但是,其他分析發現這些屬是在不同位置。需要更多的發現及研究,我們才可以弄清這個情況。

動畫回顧

“一隻凶猛的食肉恐龍猛然撲向一隻小恐龍,但是不管它怎麼咬、怎麼抓,就是咬不住、抓不破那隻小恐龍的身體。原來,小恐龍身上長著一層堅硬的厚甲,簡直就像披蓋著裝甲的小坦克一樣。最後,食肉恐龍隻好無奈地走開,去尋找別的獵物去了。”

這是美國的一部關於恐龍的動畫片裏的一個場麵。但這絕不是憑空的想象,而是根據科學家對恐龍的研究合理設計的鏡頭。事實上這樣的場麵在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時期不知真實地發生過多少次呢!這種身上長有硬甲的小坦克似的恐龍就是甲龍。

凶煞神——鯊齒龍

鯊齒龍又名望齒龍,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發現的地球上最強悍的陸生生物之一。鯊齒龍屬於獸腳亞目鯊齒龍科,生活於9800萬~9300萬年前的白堊紀。它是種巨大的肉食性恐龍,比暴龍更大,成年的估計可達11.1~13.5米長,體重2.9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