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簡介(1)(1 / 2)

北京市(京)

北京市,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駐地,是中國內地8個民主黨派中央黨部駐地,是中國的中央4個直轄市之一,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同時又是“軍事中心、傳媒中心、信息中心、科教中心”。發展目標為“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2008年又提出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擁有中國內地唯一一個國際組織的總部(“上合組織”),中國內地NGO(非政府組織)最多的城市。

北京是一座有著3000多年的建城史、850多年的建都史的世界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北京經濟發達,是中國最大的陸空交通樞紐。北京擁有全球最大的國際貿易中心——北京中國國際貿易中心。擁有中國最大的機場——首都國際機場。最早和最複雜的城市軌道交通係統。

早在70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最初見於記載的名字為“薊”。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北京一直是中國北方重鎮和地方中心;自938年以來,北京又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國都。1949年10月1日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天津市(津)

天津市,簡稱津,寓意為天子渡過的地方,別名津沽、津門等。

天津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現在的金鋼橋三岔河口地方,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天津這個名稱出現於永樂初年。

天津作為直轄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麵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商貿中心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天津的港口優勢不斷增強,對外交往進一步擴大。進入新世紀,天津人民正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鬥誌,勇於開拓、奮發圖強,努力把天津建設成為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

上海市(滬)

上海市,簡稱滬,別稱申,據悉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鬆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鬆江下遊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故上海又稱滬城。

上海的解放,揭開了上海發展新的曆史篇章。特別是1978年以來,上海不斷擴大開放,深化改革,逐步走出了一條特大型城市發展新路,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之一,並正向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和率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推進改革開放、率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邁進。

重慶市(渝)

重慶市,是一座有著悠久曆史文化的名城。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奴、賓、共、獽(rang)、蜑(dan)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曆史文明。重慶得名迄今已八百餘年。重慶自秦以來,曆代王朝都在此設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機構。辛亥革命後,1921年設重慶商埠督辦;1929年設市;1935年5月5日,國民黨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直轄市。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西遷重慶,於1937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940年再定重慶為“陪都”。連同遠古巴國的建都、元末明玉珍的大夏國建都,重慶在曆史上就有3次成為國都。

河北省(冀)

河北省,位於北京、天津兩市的外圍,是京城通往外地的門戶,自古即是京畿要地。作為清代皇室的“郊遊”場所,河北省東北部的承德是我國最早命名的曆史文化名城之一,這裏有清代最大的皇家古典園林承德避暑山莊,中國最大的皇家寺廟群——“外八廟”,清代皇家遊獵的場所——木蘭圍場。河北是中國的文物大省,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8處,名列全國首位,著名的還有保定直隸總督署、古蓮花池、清東陵、清西陵、滄州鐵獅子、定州塔、趙州石橋、正定隆興寺等。

在悠悠曆史古跡的背後,河北省也不乏擁有風景秀麗的自然景觀:北戴河、南戴河的天然海濱風光,遼闊壯美的壩上草原,野趣天成的淶水野三坡,險峻又不失秀美的嶂石岩。山、水、草原各種景致相映相成,為“燕趙大地”增添了不少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