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黑)
位於我國的東北隅,東、北依鄰俄羅斯。古為肅慎地,漢朝屬夫餘地,遼屬東京、上京道,金屬上京路,元屬嶺北和遼寧行省,明為女真地,清初為黑龍江將軍轄區,清末置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有10個世居少數民族,赫哲、鄂倫春、朝鮮、蒙古等少數民族風情濃鬱;上京龍泉府和上京會寧府分別是唐代渤海國和金代早期的都城,是當時黑龍江省經濟和文化繁盛的標誌;哈爾濱、大慶等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北疆現代都市特色鮮明;與俄羅斯水陸相連的3000多公裏邊境線,是中俄間開展各種交流的通道。
吉林省(吉)
簡稱吉,因境內的吉林城而得名,省會是長春市。麵積18萬多平方千米,人口2728萬(2000年)。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幹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省(遼)
遼寧省,簡稱遼,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是中國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結合部。地理坐標處在東經118°53′-125°46′,北緯38°43′-43°26′之間。遼寧省共轄14個地級市、57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19個縣、8個自治縣。省會沈陽市。
內蒙古自治區(蒙)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位於我國北部邊疆,西北緊鄰蒙古和俄羅斯。居民以蒙古族和漢族數量最多,此外,還有朝鮮、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全區分設7個盟,轄5地級市;其下又轄15縣級市、17縣、49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市。
山西省(晉)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山西地形較為複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占總麵積的2/3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間。
山東省(魯)
山東省,古代稱為齊魯之地,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遊、京杭大運河的中北段,省會設在濟南。陸地南北最長約420公裏,東西最寬約700餘公裏,陸地總麵積15.67萬平方公裏,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山東半島伸入黃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京津與渤海灣,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則臨靠較寬闊的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近年來山東亦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
陝西省(陝、秦)
陝西,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大地,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係,中國鐵路大動脈隴海線橫穿中部,是“新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進入中國大西北的門戶,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之便。總麵積20.58萬平方公裏,轄西安、寶雞、鹹陽、渭南、銅川、漢中、延安、榆林、安康、商洛10個省轄市和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107個縣(含3個縣級市、23個市轄區),人口3735.05萬,漢族居多,少數民族有回、滿、蒙等。
青海省(青)
青海省簡稱青,古時候稱作西海、鮮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國時期始稱青海。藏語稱錯溫波,蒙古語稱庫庫諾爾,均意為青色的湖。古為西戎地,漢為西羌地。1928年設青海省,省會西寧,位於我國西北地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麵積72萬平方公裏,人口481萬。
甘肅省(隴、甘)
甘肅省,古屬雍州,省會蘭州,地處黃河上遊,位於我國的地理中心,是古絲綢之路的鎖鑰之地和黃金路段。它像一塊瑰麗的寶玉,鑲嵌在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東西蜿蜒1600多公裏,麵積45.37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麵積的4.72%。人口2345萬,有漢族、回族、藏族、東鄉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哈薩克族、土族、撒拉族、滿族等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