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
河南,位於我國中部偏東、黃河中下遊,呈望北向南、承東啟西之勢,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2000多年前,為中國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簡稱“豫”,且還有“中州”、“中原”之稱。
湖南省(湘)
湖南省地處中國中南部,長江中遊,因地處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貫穿全境而簡稱“湘”。湖南曆史悠久,舊石器時代曾有人類活動,古為苗人、越人和楚人的生活地區。西周時期為楚國南部,唐廣德二年(764年)首置湖南觀察使,至此中國行政區劃上開始出現湖南之名。
浙江省(浙)
浙江省,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簡稱浙,省會杭州市。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蘇省(蘇)
江蘇省,地處中國大陸沿海中部和長江、淮河下遊,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蘇,得名於清朝江寧府和蘇州府二府之首字,簡稱“蘇”。
江蘇曆史悠久,傍江臨海,是中國吳越文化的發祥地。連綿近1000公裏的海岸線擁抱著約980萬畝的黃金灘塗,境內平原遼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江河湖泊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澤湖在此橫臥,曆史上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安徽省(皖)
安徽,清初時曾屬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而正式建省,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得名。境內有皖山、皖水,即現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時(公元前722-前481年)曾有伯國,稱為皖國,故安徽簡稱“皖”。
湖北省(鄂)
湖北省,位於我國中南部,長江中遊,因處於洞庭湖以北,故稱湖北,簡稱鄂。北接河南省,東連安徽省,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兩省,西靠重慶市,西北與陝西省為鄰。全省設有12個地級市,3個省直管縣級市,市轄區(縣級)35個,市轄縣(市)63個,其中22個縣級市,39個縣,2個自治縣。省會武漢市。
福建省(閩)
福建,地處我國東南部、東海之濱,與台灣省隔海相望,屬中國華東地區。福建是中國著名僑鄉,旅居世界各地的閩籍華人華僑1088萬人。福建與台灣源遠流長,關係最為密切,台灣同胞中80%祖籍福建。福建居於中國東海與南海的交通要衝,是中國距東南亞、西亞、東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廣東省(粵)
廣東省,簡稱粵,是我國大陸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廣東位於南嶺以南,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省會廣州(舊稱番禺),轄21個省轄市,其中副省級城市2個(廣州、深圳),地級市19個。廣東在語言風俗、曆史文化等方麵都有著獨特的一麵,與中國北方地區有很大的不同。近年來廣東亦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
廣西簡稱桂,省會南寧,地處祖國南疆,北回歸線橫貫全區中部。廣西區位優越,南臨北部灣,麵向東南亞,西南與越南毗鄰,東鄰粵、港、澳,北連華中,背靠大西南。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國西部資源型經濟與東南開放型經濟的結合部,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雲南省(滇、雲)
雲南省,簡稱滇,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省會昆明市。總麵積38萬多平方公裏,總人口4415萬(2004年)。與雲南省相鄰的省區有四川、貴州、廣西、西藏,雲南省的3個鄰國是緬甸、老撾和越南。北回歸線從本省南部橫穿而過。其中麗江古城是雲南最大最古老的古城之一。
貴州省(黔、貴)
貴州省,簡稱黔或貴,是一個山川秀麗、氣候宜人、資源富集、民族眾多的內陸山區省。
貴州地處雲貴高原,東靠湖南,南鄰廣西,西毗雲南,北連四川和重慶,東西長約595千米,南北相距約509千米。全省國土總麵積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國總麵積的1.8%。
四川省(川)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位於我國西南地區、長江上遊。春秋戰國時為蜀國地。秦代置蜀郡。漢屬益州。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製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複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