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的體色是不斷變化的,隨著年齡的不同,都會有所改變。雄獸背部的體毛由灰紫褐色至黑棕色,肩部有一些灰色毛,腹部顏色稍淡;雌獸的顏色較淺,為灰褐色。其四肢短,呈鰭狀,前鰭肢長,背麵裸露無毛,便於遊泳和步行。其後肢在水中方向朝後,作為遊泳的工具,但在陸地上則彎到前方,用於步行。
潛水“健將”
北海狗有自己獨特的生理習慣。它們習慣拂曉攝食,白天的時候也多在海水中活動,隻有到夜間才會到岸上睡眠。
它們在攝食時可以潛水到100多米深,遊速很快,時速大約可達27千米。除了繁殖地外,它們幾乎不到其他陸地或島嶼上休息,一直在海裏巡遊,不形成特定的群體。北海狗一般以鯡魚、沙丁魚、青魚等各種魚類為食,又嗜食烏賊,常潛水到深處去捕食,其潛水速度之快也是令許多動物望塵莫及的,甚至超過鯨類和海豚。
一隻體重45千克的海狗,在5分鍾的時間之內,便可在海水中上下來回潛行336米。體重越大的個體,潛水的速度就越快,潛得也越深。在潛水時,它們采取停止呼吸、減慢血液循環、降低心率等方法,以保證足夠的氧氣供應,有時潛水時的心率僅為在水麵時的1/10。
北海狗愛吃獨食
北海狗饑餓時可以將整個食物囫圇吞下,吃飽以後喜歡肆意糟蹋食物。北海狗在行動時也比較自私,顯得拘謹而刻板。即使在數目眾多的群體中,相互之間也並不關照。有時在捕獵的過程中邂逅相遇,則會放棄即將到手的獵物,而去與對方爭鬥。如果遇到危險,不僅各自逃命,還會將同伴甚至幼仔獻出,以便自己逃之夭夭。
北海狗對人類的意義
因為北海狗對自己的成長環境要求並不是很多,所以相對馴養起來較為容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會在動物園看到它們表演的原因。
另外,北海狗的毛皮非常珍貴,毛皮質地優良,尤以1~2歲者質量最好,皮板輕而堅固,絨毛致密,美麗而光亮。它的皮張大多被拔掉粗毛加工成毛皮、外套、夾克及其他製品,其中光亮柔軟的皮氅被稱為“千金裘”,是極為名貴的高級毛皮。
除此之外,它的肉可以作為其他陸生毛皮獸類的飼料。用它的脂肪提煉而成的油,可治療傷風、支氣管炎、哮喘病、皮膚病等,也可以用於護膚或揉製皮革。
北海狗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的白令海、鄂霍次克海以及科曼多爾群島、千島、阿留申群島等地的沿岸及島嶼,在我國見於山東即墨、江蘇如東等黃海海域和廣東陽江、台灣高雄的南海海域。
海中之象
海象因其身體龐大,無論是從感官還是長相上,都和陸地上的大象頗有相似之處,因此得名海象。
海象的模樣
海象的皮厚而多皺,有稀疏的剛毛,眼小,視力欠佳,體長3~4米,重達1300千克左右,長著兩顆長長的牙,這一係列特征都和陸地上肥頭大耳、長長的鼻子、四肢粗壯的大象很有相似之處。唯一與大象不同的是,它的四肢因適應水中生活已退化成鰭狀,不能像大象那樣步行於陸地上。海象僅靠後鰭腳朝前彎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進,所以海象的學名,若用中文直譯便是用牙一起步行者,而且其鼻子短短的,缺乏耳殼,看起來並不是十分好看。
海象漫長的繁殖期
海象並不像其他生物一樣可以很快地“傳宗接代”,它們的繁殖率極低,每2~3年才產一頭小海象。孕期12個月左右,哺乳期為1年。
經過漫長的孕育,剛出生的小海象體長僅1.2米左右,重約50千克,身披棕色的絨毛,以抵禦嚴寒。在哺乳期間,母海象便用前肢抱著自己心愛的寶寶,有時就讓小海象騎在背上,以確保它們安全健康地生長。
即使斷奶後,由於幼獸的牙尚未發育完全,不能獨自獲得足夠的食物和抵抗來犯之敵,所以它還要和母海象待3~4年的時間。當牙長到10厘米之後,小海象才開始走上自己謀生的道路。
笨重的身軀
海象的整個身體看起來非常笨重,它的身長可達5米,體重達1.5噸左右。正是這麼笨重的身軀,讓它們行動並不是特別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