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海象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對巨大的長牙,雄雌皆很大,這是它區別於其他鰭腳類動物的最顯著的地方。這對長牙其實是自上顎長出的犬齒,如象牙般,一生都長個不停。當然,它的這對牙齒也是非常有作用的,如挖掘食物、攀登岩石或攻擊敵人時,此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亦是武器。
海象的前腳很長,約占體長的1/4,後腳可向前折曲,故以在陸地上行走。耳朵隻是稍厚的皮膚,沒有軟骨支撐。碩大的身體一天到晚在冰上或海岸上睡懶覺,看起來似乎很笨重,但在水中能很敏捷地活動。其分娩是在海中進行的。人類為了取用它們的長牙、油脂及肉,對其進行大量捕殺,現存海象數量已經非常少了。
海象超高的潛水能力
海象的體形雖然笨重,但是在眾多的海洋動物中,它卻是最出色的潛水能手。海象一般能在水中潛遊20分鍾,潛水深度達500米;個別的海象,可潛入創紀錄的1500米的深水層,這一紀錄大大超過了一般最多能下潛300米的軍用潛艇。
另外,比較神奇的是,海象在潛入海底後,可在水下滯留2小時,一旦需要新鮮空氣,隻需3分鍾就能浮出水麵,而且無需減壓過程。
據研究,海象之所以具有如此驚人的潛水本領,主要得益於它體內極為豐富的血液。一頭體重2~4噸的海象,血液占整個體重的20%。而人類的血液,僅占體重的7%,比海象少了近2/3。由於海象體內血液多,含氧量也多,所以在海洋中下潛的深度大、時間長也就不足為奇了。
食量驚人的海獺
海獺是海洋哺乳動物中最小的一類,外形酷似水獺。其個體不大,頭腳較小,全身長有厚而密的毛,尾部有一條占體長1/4以上的尾巴。一般成體的雄性海獺體長1.47米左右,重45千克;雌性體長僅1.39米,重約33千克。
海獺的基本特征
海獺是國際條約保護動物之一。它不但是動物界最佳的毛皮獸,同時也是地球上食量最大的動物,通常一天要消耗其體重的1/3的海鮮。成熟海獺的體重大約是六七十磅,所以平均每一頭一天就要吃十幾磅甚至二十幾磅的海鮮。
海獺主要棲息在海洋,它的分布很廣泛,主要集中在白令海、俄羅斯亞洲部分海岸、日本沿岸以及加拿大、美國的西海岸。人們最常見它多在岩石的海邊。它比水獺更適應水棲生活,經常會在水底搜尋海膽、貝類和蟹類為食。在水麵進食時,它常采取仰泳姿態,有時以同樣姿勢攜帶幼仔出遊。海獅每胎生1仔。海獺上岸後行動遲鈍,憑借靈敏的聽覺察覺異常聲響,以便及時潛入水中。
海獺的毛皮非常珍貴,它的毛皮是茶褐色的,用海獺皮製成的衣服是禦寒的極品。海水的傳熱比空氣要快4倍,而海獺沒有像鯨那樣厚厚的皮下脂肪層可以保暖,它的皮下脂肪僅占體重的1.8%,但是海獺有一身厚厚的皮毛,每平方厘米有毛12.5萬千根,同時皮毛上還有一層脂肪,即使在深水裏也能滴水不透。因此海獺的皮毛質量極佳,所以價格也非常昂貴。
海獺是黃鼠狼的親戚
海獺可能與大部分陸地上的哺乳動物相比不算小,可是與鯨、海象、海豹等身體碩大的海洋哺乳動物相比,海獺就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小個子了。
海獺屬於鼬科動物,仔細推究,跟陸地上的黃鼠狼是“親戚”,但它們可比黃鼠狼大多了。成年海獺體長1.3~1.5米,體重為30~45千克。
為了在水中生活,它們長著小小的腦袋,小小的耳殼,滾圓的軀體。最突出的變化是後肢長且寬扁,趾間有蹼,像鰭。遊泳時,它們用後肢交替地扒水,產生向前的力。其尾巴很長,約占身體的1/4,遊泳時可以當舵用。
海洋“工程師”
海獺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匠心獨具的“工程師”,它有很強的動手能力。當它上岸時,會把一塊塊石頭搬來構築一個個漂亮的巢穴。它會用自己細小的“手”合理使用各種工具。當它捕食海膽、貽貝等硬殼動物時,會首先潛入水底,把撈到的動物全部挾於兩前肢下鬆弛的皮囊下,還順便撿起一塊約有拳頭那麼大的石塊,遊到海麵後,把胸腹作為“餐桌”,石頭作為“餐具”,用前肢將所捕到的動物撞擊石頭,直到殼破肉出,方才吞食。海獅飽餐後,便認真地清洗“餐桌”,同時把“餐具”收拾好,藏在胸部裏,以備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