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棲息於海洋水域的魚類叫做海洋魚類。海洋魚類在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海水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中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海洋魚類產生了一係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在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黏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此外,在體形結構、繁殖生長、攝食營養、運動等方麵都有其特點。下麵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海洋魚類吧,看看它們各自都有什麼樣的特點與共性!
“口歪眼斜”的比目魚
比目魚是一種兩隻眼睛長在一邊還口歪的魚,雖然古怪相貌不好看,但正是因為這獨特的模樣,成為象征愛情的魚。
比目魚的模樣
比目魚主要生活在溫帶水域,是溫帶海域重要的經濟魚類。比目魚棲息在淺海的沙質海底,這是因為比目魚已經不適應漂浮生活,隻好橫臥海底了。它們靜止時一側伏臥,部分身體經常埋在泥沙中,靠捕食小魚蝦為生。它們會根據季節的更替,做短距離的集群洄遊。
比目魚的身體扁平,一般體長25~50厘米,最長的有70厘米。其身體表麵有極細密的鱗片。
比目魚隻有一條背鰭,從頭部幾乎延伸到尾鰭。比目魚最顯著的特征是兩眼完全在頭的一側,是兩隻眼睛長在一邊的奇魚,所以得名比目魚。比目魚的體色能隨環境的顏色而改變,有眼的一側與周圍環境配合得很好,下麵無眼的一側為白色。
比目魚幼體長相很普通,眼睛對稱長在頭部兩側。但是當它長到20多天,體長達到1厘米左右的時候,形態就開始變化了。一側的眼睛通過頭的上緣逐漸移動到另外一邊,直到跟另一隻眼睛接近。在比目魚眼睛的移動過程中,比目魚的體內構造和器官也發生了變化。
比目魚的種類
雖然比目魚的眼睛都長在身體的一側,但是有的種類在左邊,有的種類在右邊,各有不同,所以比目魚也就有了差別。鰨和鰜也是比目魚的一種,但是形態特征上有所不同。
鰨種類很多,同許多其他比目魚一樣,體長側扁呈鞋底狀或舌狀,兩眼都在身體的一側,兩眼小,均位於頭的右側,背臀鰭完全與尾鰭相連,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側臥在海底的泥沙上,捕食小魚。其中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區的豹鰨,其背、臀鰭基小孔內的鰭線所分泌的液體,具有毒性。
鰜,比目魚的一種,其特點是兩眼都在右側,身體極為扁平,呈橢圓形,一般兩眼上方的眼睛靠近頭頂,雙眼位於身體同一側,或左或右,有眼的一側黃褐色,無眼的一側白色。鰜全身布滿細小的櫛鱗,分布於西太平洋沿岸,主要以其他魚類為食。
在很久很久以前,海裏住著一群魚兒,經常有些蠻橫的大魚欺負較弱的小魚,很多魚為此憤憤不平。有人提議選出一個國王來維持海裏的秩序,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大家商量通過遊泳比賽來選出國王。最終金魚取得了勝利,成為了國王,小心眼的比目魚不服氣。比目魚一氣之下,氣得嘴巴歪到了一邊,它急忙趕到大家麵前,說自己沒有來得及,不承認這次結果。比目魚的自不量力讓大家很生氣,金魚一個耳光,把比目魚的兩隻眼睛打在了一起。從此,比目魚的嘴巴歪了,眼睛也長到了一起,變成了現在這副模樣。
鑲著銀環的帶魚
帶魚的體形就像它的名字,因身體扁長似帶狀而得名。帶魚肉肥而刺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一種常見的經濟魚類。
帶魚的特征
帶魚又叫刀魚、牙帶魚,體長扁側呈帶狀,頭尖口大,到尾部逐漸變細,好像一根細鞭。體表為銀灰度色,鱗片退化,但表麵有一層銀粉,側淺在胸鰭上方,向後顯著彎下,沿腹線直達尾端。背鰭極長,無腹鰭,背呈及胸鰭呈淺灰色,帶有很細小的斑點,腹部有遊離的小刺,尾巴為黑色。
帶魚是一種比較凶猛的海洋肉食魚。其牙齒發達且尖利,遊動時不用鰭劃水,而是通過擺動身軀來向前運動。若發現獵物時,背鰭就急速震動,身體彎曲,撲向食物,動作十分敏捷。帶魚經常捕食毛蝦、烏賊及其他魚類,在食物缺乏時也會同類相殘。
帶魚屬於洄遊性魚類,具有結群排隊的特性,白天群棲息於中、下水層,頭向上,身體呈垂直,隻靠背鰭及胸鰭的揮動,晚間上升到表層活動。每年春天氣溫回暖、水溫上升時,帶魚會成群地遊向近岸,由南至北作生殖洄遊;冬至時,水溫降低,帶魚又遊向水深處避寒。
“秀色可餐”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