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的保健功效
泥鰍有補中益氣、祛除濕邪、解渴醒酒、祛毒除痔、消腫護肝之功能。泥鰍與大蒜猛火煮熟,可治營養不良之水腫;泥鰍用油煎至焦黃、加水煮湯,可治小兒盜汗;泥鰍燉豆腐可治濕熱黃疸;泥鰍與蝦黃同煮服,可治陽痿。
泥鰍可入藥
泥鰍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還有多種維生素,並具有藥用價值,是人們所喜愛的水產佳品。泥鰍所含脂肪成分較低,膽固醇更少,屬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且含一種類似廿碳戊烯酸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利於人體抗血管衰老,故有益於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泥鰍和豆腐同烹,具有很好的進補和食療功用;泥鰍、鮮荷葉共煮湯,可治消渴症。
泥鰍與黃鱔的區別
泥鰍屬底層魚類,常棲息在較深的湖邊、池塘底的泥裏,水溫過高、過低的時候泥鰍都會鑽入泥中。在魚類中,鱔魚和泥鰍很相似,都是身體細長,體前圓後部側扁,體表無鱗有潤滑液體。但是,鱔魚的體色大多是黃褐色、微黃或橙黃,有深灰色的斑點,也有少數鱔魚是白色的,而且鱔魚尾巴是細且圓的,泥鰍尾巴是扁的;泥鰍短而粗,鱔魚則細長。
在民間,有一道用泥鰍做的美食叫“泥鰍鑽豆腐”,也叫“貂蟬豆腐”。將小泥鰍置放有蛋清液的清水盆中,以排除髒物並洗淨,砂鍋注入涼排骨湯,再放整塊嫩豆腐和泥鰍,加蓋慢燉;泥鰍在熱湯中急得無處藏身,最終鑽入冷豆腐中被烹煮成湯。這道菜豆腐潔白,味道鮮美帶辣,湯汁膩香,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古老的龍魚
龍魚,原產地稱之為“AROWANA”,是西班牙語“長舌”的意思。中國大陸稱其為“龍魚”,中國香港人稱之為“龍吐珠”,中國台灣人稱之為“銀帶”,日本人稱之為“銀船大刀”。龍魚是現今僅存的少數古生魚類之一。
七彩龍魚
龍魚全身閃爍著青色的光芒,圓大的鱗片受光線照射後發出粉紅色的光輝,各鰭也呈現出各種色彩。不同的龍魚有其不同的色彩。例如,東南亞的紅龍幼魚,鱗片紅小,白色微紅,成體時鰓蓋邊緣和鰓舌呈深紅色,鱗片閃閃生輝;黃金龍、白金龍和青龍的鱗片邊緣分別呈金黃色、白金色和青色,其中有紫紅色斑塊者最為名貴。
龍魚的種類
骨舌魚科的魚分別產於4個地方:亞洲、南美洲、澳洲、非洲。龍魚主要產於印尼和馬來西亞。
亞洲龍魚按純正血統可細分為7種:辣椒紅龍、血紅龍、橙紅龍、過背金龍、紅尾金龍、青龍、黃尾龍。
辣椒紅龍:生長於仙塔蘭姆湖以南的地方,是目前價格最高的紅龍。它又有兩種:第一種鱗片的底色是藍的;第二種的頭部則長有綠色的魚皮。
血紅龍:血紅龍的原產地和辣椒紅龍的恰恰相反,是在仙塔蘭姆湖以北的地方。血紅龍成魚的身體主要由細框的鱗片覆蓋著,鰓蓋也同樣是紅色的。
橙紅龍:產自科同加烏河和其支流。完全發育的橙紅龍身體比血紅龍要長,一般可長至90厘米。此魚的鰓蓋為橙紅色,鱗片通常也有橙色的。
紅尾金龍:原產自印尼蘇門答臘島的紅尾金龍,於當地的北幹巴魯河和坎葩爾河生長。
澳洲的龍魚有兩種:星點龍和星點斑紋龍。
星點龍:產於澳大利亞東部,和星點斑紋龍很相似,幼魚極為美麗,頭部較小,體側有許多紅色的星狀斑點,臀鰭、背鰭、尾鰭有金黃色的星點斑紋,成魚體色為銀色中帶美麗的黃色,背鰭為橄欖青,腹部有銀色光澤。
星點斑紋龍:產於澳大利亞北部及新幾內亞,體形較小,口部尖,體色為黃金色中帶銀色,半月形鱗片,腮蓋有少許金邊,尾鰭、背鰭有金色斑紋。
南美洲骨舌魚科的魚類主要有3種:銀龍、黑龍、象魚(又叫海象、巨骨舌魚)。
非洲骨舌魚隻有一種,被稱為尼羅河龍魚,分布於尼羅河中上遊和熱帶西非洲,外形類似於亞洲及澳洲龍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