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種類繁多的淡水魚類(2)(1 / 3)

龍魚,是一種大型的淡水魚,早在遠古石炭紀時就已經存在。1829年,龍魚在南美亞馬孫流域被發現,當時是由美國魚類學家溫帶理博士(Vandell)定名的。1933年,法國魚類學家卑魯告藍博士在越南西貢又發現紅色龍魚。1966年,法國魚類學家布藍和多巴頓在金邊又發現了龍魚的另外一個品種。之後又有一些國家的專家學者相繼在越南、馬來西亞半島、印尼的蘇門答臘、班加島、比婆羅洲和泰國發現了另外一些龍魚品種,於是就把龍魚分成金龍魚、橙紅龍魚、黃金龍魚、白金龍魚、青龍魚和銀龍魚等。龍魚真正作為觀賞魚引入水族箱是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的美國,直至20世紀80年代才逐漸在世界各地風行起來。

殘暴的食人魚

食人魚,俗名水虎魚、食人鯧,是南美洲食肉的淡水魚。它們通常有15~25厘米長,最長的達到40厘米。食人魚據說是亞馬孫河裏的一種小魚,極其凶惡,有著白森森的獠牙,隻要見到血腥便群起而攻擊。在巴西的亞馬孫河流域,食人魚被列入當地最危險的四種水族生物之首。食人魚惡魔般的殘忍,其被稱為“水中惡魔”一點都不過分。

食人魚的模樣

食人魚主要棲息在安第斯山脈以東、南美洲的中南部沿岸河流。其在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蓋亞那、巴拉圭、烏拉圭、秘魯及委內瑞拉都有分布。

食人魚身體左右側扁,前後呈卵圓形,尾鰭略呈叉形,通常有15~25厘米長,最長的達到40厘米。食人魚有鮮綠色的背部和鮮紅色的腹部,體側有斑紋,但其體色變化大,成魚背側呈藍灰色至灰黑色,腹部具有銀灰色的光澤。幼魚體側呈灰綠色,背部為墨綠色,喉部和胸腹部為朱紅色。

血腥的食人魚

食人魚性格極為殘暴,長著銳利的牙齒,能夠輕易地咬斷用鋼造的魚鉤或是一個人的手指,異常凶猛。因為食人魚的頸部短,頭骨特別是顎骨十分堅硬,上下顎的咬合力大得驚人,一旦被咬的獵物溢出血腥,食人魚更會瘋狂無比。

食人魚有群居性和獨居性兩種生活方式,群居的時常幾百條、上千條聚集在一起,最少6隻也可成群。隻有成群結隊時,食人魚才凶狠無比。一旦開始攻擊獵物,食人魚總是首先咬住獵物的致命部位,使其失去逃生的能力,然後成群結隊地輪番發起攻擊,一個接一個地衝上前去猛咬一口,迅速將目標化整為零,其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置信,其“戰術”號稱為“圍剿戰術”。

成年食人魚主要在黎明和黃昏時覓食。因為身形特征的限製,食人魚的遊速不夠快,但是捕食時的突擊速度極快。食人魚有高度發展的聽覺,但是它的視力較差,食人魚對人或動物的攻擊是憑借著水花和水裏的波動感覺獵物的存在。如果獵物在水中保持靜止,食人魚就不會發現它。

致命的尖牙

食人魚具有尖利的牙齒,非常凶猛,一旦發現獵物,往往群起而攻之。食人魚可以在10分鍾內將一隻活牛吃得隻剩一堆白骨。亞馬孫河、圭亞那河、巴拉圭河等河流是食人魚經常出沒的場所。當地人用它們的牙齒來做工具和武器。食人魚也常用來比喻殘忍不堪、滅絕人性的人。

食人魚為什麼這麼厲害?這是因為它可以咬穿牛皮甚至硬邦邦的木板,能把鋼製的釣魚鉤一口咬斷,其他魚類當然就不是它的對手了。平時在水中稱王稱霸的鱷魚,一旦遇到了食人魚,也會嚇得縮成一團,翻轉身體麵朝天,把堅硬的背部朝下,立即浮上水麵,使食人魚無法咬到腹部,救自己一命。

在印第安部落裏,有很多人會去河邊洗澡、洗衣服,他們經常會遭到“水中惡魔”的襲擊,致使他們缺腿斷臂或殘指。但據了解,在大陸的河流中還沒有發現食人魚的存在。為什麼在大陸的河流中沒有發現這種魚類呢?它們為什麼和其他魚類不一樣,不以小魚為食物呢?也許,在食人魚的身上還有許許多多的秘密是我們不知道的。

水中的人參——虹鱒

虹鱒,又稱瀑布魚、七色魚,身上布有小黑斑,體側有一紅色帶,如同彩虹,因此得名“虹鱒”。虹鱒魚肉質鮮嫩,味美,無腥,無小骨刺,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高,膽固醇的含量幾乎為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於其他魚類數倍以上,具有很好的藥用及食用價值,被譽為“水中人參”。

水中人參

虹鱒為高寒魚類,隻能在20℃以下的水溫中生長。虹鱒原產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山澗溪流,喜歡棲息在清澈無汙染的冷水中,以魚蝦為食。因為虹鱒生存條件要求高,屬嬌貴魚種,所以是一種少有的名貴魚類,現在在各地高寒地區都有引進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