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種類繁多的淡水魚類(2)(3 / 3)

鼇花魚的習性

平時鼇花魚獨居生活,這也是幾乎所有食肉魚的共性。鼇花魚對水溫有較強的適應性,在中國南北方的水係裏均有分布。鼇花魚生活在水清的江河湖泊中的近底層,特別喜歡藏身於水底石塊之後,或繁茂的草叢之中。秋冬水溫低的季節,則潛身於深水處越冬,等到春天水溫回升後,逐漸遊到食物豐富的近岸水草叢中尋覓食物。

鼇花魚以夜間活動為主,白天一般臥於石縫、樹根、底坑中,活動較少。鼇花魚吃食時十分仔細,吞下魚、蝦以後,會吐出魚刺和蝦殼,隻把肉留在腹中。這種獨特的特點,在其他食肉魚類中是不多見的。

捕食能手

鼇花魚並不是一類性格溫馴的魚種,它生性凶猛,有與生俱來的攻擊性,哪怕隻是剛從魚卵中孵化出的魚苗,都會以別種魚苗為食。鼇花魚長大後撲食的對象,主要是一些經濟價值不大的小型魚類、小蝦和小甲殼動物。

鼇花魚的嘴長在端位,並且很大,下頜突出,上、下頜骨上有許多犬狀齒;它的背鰭很發達,幾乎占據整個背部,前部有12個鋒利的硬刺,臀鰭有3個硬刺。鼇花魚的這些特性,注定了它就是一個天生的“獵手”。

滋補的鼇花魚

鼇花魚肉質細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狀,味道鮮美,向來為魚中之佳品。唐朝詩人張誌和寫下的著名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讚美的就是這種魚。

鼇花魚富含蛋白質、脂肪、少量維生素、鈣、鉀、鎂、硒等營養元素,肉質細嫩,極易消化,對兒童、老人及體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來說,吃鼇花魚既能補虛,又不必擔心消化困難。吃鼇花魚有“癆蟲”的作用,也就是說有利於肺結核病人的康複。鼇花魚肉的熱量不高,而且富含抗氧化成分,是貪戀美味、想美容又怕肥胖的女士的極佳選擇。

鼇花魚體色為較鮮豔的黃色,並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斑紋;鱗細小,圓形。它利用身上的花紋為保護色,常常棲息於緩流並有水草叢生的沿岸水域的下層,有時潛伏於泥穴中,窺視攝取食物。一旦發現目標,它便悄悄遊近,看準時機,然後迅猛襲擊。

鼇花魚適宜體質衰弱、虛勞羸瘦、脾胃氣虛、飲食不香、營養不良的人食用,老幼、婦女、脾胃虛弱者尤為適合。另外,有哮喘、咯血或寒濕盛的病人不宜食用。

曆史悠久的中華鱘

中華鱘是我國特產魚類,體紡錘形,體表披五行硬鱗,尾長,口腹位,歪尾。它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也是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至今有2.3億年了,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

鱘魚之冠

中華鱘又稱鰉魚,是我國特產魚類,屬於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尾部犁狀,基部寬厚,尾端尖,略向上翹。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麵,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眼細小,眼後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鰭歪形,上葉特別發達。

中華鱘是底棲魚類,食性非常狹窄,隻以浮遊生物、植物碎屑為主偶爾吞食小魚、小蝦。但是中華鱘個體碩大,形態威武,長可達4米多,體重逾千斤,屬世界27種鱘魚之冠。

長江瑰寶

中華鱘屬於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中華鱘生理結構特殊,既有古老軟脊魚的特征,又有現代諸多硬骨魚的特征,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是長江中的瑰寶!

“中華鱘”名稱的由來

中華鱘之所以被冠以“中華”兩個字,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因為中華鱘特別名貴,外國人曾希望將它移居到自己的江河內繁衍後代,但中華鱘總是戀著自己的故鄉,不惜千裏洄遊到故鄉,所以中華鱘也具有了特殊的意義。

白鱘也就是中華匙吻鱘,是中國特有的大型經濟魚類,被列為珍貴保護動物,是現存於世界的僅兩種本科魚類之一。白鱘體長,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壯,後部略側扁。其頭長超過體長的一半,吻呈劍狀,前端狹而平扁,基部闊且肥厚。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被俗稱為象魚或者劍魚。作為半溯河洄遊性魚類,白鱘以成魚和幼魚為主食,也食少量的蝦、蟹等動物。現在白鱘物種稀少,所以有“水中大熊貓”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