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為什麼中醫也講“陰陽五行”(1 / 1)

一提起“陰陽五行”,人們一般會很快聯想到舊社會專看墳地風水的“陰陽先生”,或在車站、鬧市和街頭巷尾給人看相、測字和卜卦的“算命先生”。於是,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陰陽五行似乎成了封建迷信的同義語;甚至中醫學也被看作是故弄玄虛的玄學了。

陰陽學說,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即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陰陽二字在日常生活中是經常使用的。拿天氣來說,有細雨綿綿的陰天,有晴空萬裏的豔陽天;拿日曆來說,農曆稱陰曆,公曆稱陽曆。現代醫學細菌培養有陰性菌和陽性菌之分,物理學中電極有陰極和陽極之分,化學中的離子有陰離子和陽離子之分,檢查身體有陰性體征和陽性體征等等。由此可見,陰陽作為相對概念,是用來區別事物屬性的。因為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對立而又統一的兩個方麵。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應用十分廣泛,滲透在中醫學各個領域。從人體組織結構來說,上部屬陽,下部屬陰;外側屬陽,內側屬陰;體表屬陽,內髒屬陰。從人體生理和病理來說,正常的生理活動,是陰陽雙方保持協調的結果;如果陰陽失調,就要發生疾病。從疾病的診斷來說,診斷任何疾病,都要區別是陰證,還是陽證;而對於疾病的治療原則,就在於調整陰陽以恢複其相對平衡。中藥也是以陰陽為指導用於臨床的。如辛甘發散藥屬陽,酸苦湧瀉藥屬陰;味鹹藥屬陰,味淡藥屬陽。

五行學說,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它從另一個側麵來說明事物的變化規律和內在聯係。它認為,木、火、土、金、水是構成自然界的五種物質,其他任何事物都可以與其相比擬而歸入這五類。例如:人體的心、肝、脾、肺、腎(五髒),筋、脈、肉、皮毛、骨(五體),眼、舌、口、鼻、耳(五竅)

等以及春、夏、長夏、秋、冬(五季),風、暑、濕、燥、寒(五氣),青、赤、白、黃、黑(五色),酸、苦、甘、辛、鹹(五味)等,均依次被歸屬於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以及按其屬性所歸納的多種事物之間有著相互滋生、相互製約的關係,並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將這種相互滋生、相互製約的關係用“生”“克”二字來表示。具體生克關係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又生火,……這種“生”的關係循環不盡;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又克土,……這種“克”的關係往複無窮。

總之,中醫學將陰陽五行學說作為闡述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等方麵的說理工具,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封建迷信毫不相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