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蘇聯被帝國主義的四麵包圍,麵對的首要任務就是爭取和平環境,加緊經濟建設,充實自身力量。在咄咄逼人的日本侵略者的麵前,蘇聯隻能采取緩和日蘇關係的一係列政策。“九·一八”事變之後,蘇聯曾經數次建議蘇日兩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都遭到了日本的斷然拒絕。在這樣的國際條件下,日本軍國主義者的侵略氣焰更加高漲,他們更加肆無忌憚侵占東三省。通過入侵熱河進一步打開通向華北的大門。1933年3月27日,日本正式宣布退出國際聯盟。就這樣,日本公開地踐踏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所簽訂的一係列國際條約,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東亞:中國抗日戰爭
1941年和1942年這兩年是敵後抗日遊擊戰爭最艱苦、抗日根據地最困難的2年。此時,敵後戰場進入艱苦鬥爭、渡過極端困難的階段。1940年8到9月,日本政府與日軍大本營決定在太平洋和東南亞對英、美軍發動進攻,並加緊了作戰準備。為了發動太平洋戰爭,解決中國問題變得迫在眉睫,於是日本一方麵促使國民黨軍屈服,另一方麵加強對已經占有的領區的控製,準備對東南亞進行侵略。
1940年,日軍除了對襄陽、宜昌進攻外,基本沒有對中國采取大的作戰行動。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941年春季,日軍仍然保持著消極應對的態度。按照日軍大本營1940年7月23日頒布的大陸命令,侵華日軍的任務是“確保”蒙疆、山西北部、河北、山東重要地區、南京、上海與杭州間地區以及長江下遊地區的“安定”。而華北方麵軍司令多田根據日軍大本營的企圖,在關於《昭和十六年度治安肅清工作》報告中提出:“治安第一主義”是1941年指導各種政策的“方針”。日軍在作戰上主要是針對共產黨根據地的掃蕩,剿共是他們實行侵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多田聲稱單用武力討伐不能獲得預計的效果,要有機地綜合發揮軍事、政治的全部力量,破壞敵人的組織,阻止他們獲得民眾的支持。最後,這個儈子手稱自己對於剿滅共產黨十分有信心。
日軍在中國的華北地區采取治安強化運動,對華北采取分區治理:“準治安區”(雙方爭奪的遊擊區)、“非治安區”(抗日根據地)。在“治安區”,日軍以清鄉為主,強化保甲製度,組織反共“自衛團”,設置特務情報網,目的是為了加強殖民統治和掠奪資源。在“準治安區”,主要以蠶食為主,恐怖與懷柔政策兼施,建立偽政權,設置“愛護村”,修公路,挖築封鎖溝,築造據點和崗樓,阻止八路軍活動,將其一步步演變為“治安區”。對“非治安區”,則集中兵力以掃蕩為主,反複掃蕩、駐剿、清剿、襲擊,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製造“無人區”,以及派漢奸、特務滲入根據地進行破壞,企圖將根據地徹底摧毀。日軍將軍事進攻,政治欺騙、經濟掠奪、文化麻痹等手段結合使用,總稱“總力戰”,來摧毀抗日根據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加強了大東亞軍事基地建設,積極建立華北參戰體製,對抗日根據地進行了瘋狂的糅掠。
日軍所要確保的安定地區全都是八路軍、新四軍的根據地,企圖對這些地區進行清掃。而八路軍、新四軍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依靠人民群眾,堅持敵後抗戰,克服重重險阻,鞏固內部,積蓄力量,準備將來反攻,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敵後戰場成了中日戰爭雙方殊死決鬥的主要戰場。在當時,八路軍、新四軍是中國抗日武裝中最強大的力量,堅持抗日根據地的鬥爭是最殘酷、最艱巨,同時也是最困難的鬥爭。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除了要對付強大殘暴的日本侵略軍,還要反對國民黨的反共摩擦活動,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抗戰時期,國共合作最終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抗日,但國民黨始終堅持反共立場,統一戰線內部存在尖銳、複雜的鬥爭,曾發生過3次反共高潮。第1次是1939年12月至1940年3月;第2次是1940年10月至1941年3月;第3次是1943年3月至10日。在共產黨正確的領導下,這些矛盾被一一解決。在抗戰的困難時期,毛澤東製定了作戰方針,積極的發動人民群眾,廣泛的開展遊擊戰,采用個個擊破的戰略方針,粉碎了日本的掃蕩陰謀。
太平洋之爭——珍珠港大戰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烽火燒遍了整個歐洲和非洲大陸,而位於太平洋夏威夷群島的檀香山卻還是一派升平的景象。這裏是美國的一塊重要領地。12月7日早晨,夏威夷電台正播放著流行的爵士樂,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部分戰艦安靜地停泊在瓦胡島南岸的珍珠港。大多數的水兵上了岸,正在享受帶有異鄉情調的周末。初升的太陽把雲海的邊緣染成一片金黃,幾隻水鳥把這裏點綴得更加寧靜……突然,一群標著太陽標誌的飛機朝著珍珠港鋪天蓋地的飛過來,投下幾枚炸彈,頓時爆炸聲響徹雲霄,珍珠港變成一片火海。稍後,美國海軍作戰部收到電報:“珍珠港遭遇空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