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現代史與當代格局(3)(3 / 3)

美國和日本都是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兩國為了爭奪亞洲太平洋地區的霸主地位經常爾虞我詐,製造了一係列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趁著美國忙於歐戰無暇東顧之時,積極在亞洲地區進行擴張,極大地損害了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引起美國的不滿。戰後,美國立即開始反攻,尤其是在華盛頓會議上,迫使日本放棄了一部分在中國的特權,並重申了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遭遇這樣的打擊後,日本一直在伺機報複。

1936年,日本廣田內閣上台後就立即炮製了所謂的“基本國策”,提出“北進”和“南進”並行的侵略方針,也就是在確保東亞大陸霸權的同時,向南方海洋發展。為此,日本帝國主義拚命擴充軍備,特別是擴充海軍力量,一再頒布“艦隊補充計劃”。到三十年代中期,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實力已經與美國不相上下,這給美國造成了一定的威脅,此次,日美競爭更加激烈。二戰後,法西斯德國橫行一時,由此進一步激起日本的擴張野心。但當時它在中國戰場上已經陷入泥潭,對蘇聯的幾次挑釁又遭失敗,“北進政策”日趨破產。為了擺脫這種內外交困的狀況,日本統治階級將希望寄托在了一場新的軍事冒險。

這時候,日本扯出“大東亞新秩序”的旗號,就是為了想在它提出的“大東亞共榮圈”內,建立起日本的獨霸秩序。除了中國、朝鮮,就連澳大利亞和西南太平洋所有島嶼都被一同圈了進去。1940年9月,德、意、日三國簽訂了同盟條約,德意承認並尊重日本在建立“大東亞新秩序”中的領導地位,並且保證締約國之一如果被目前還沒有參加歐戰或中日衝突的一國所攻擊時,三國必定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手段上給予支援。很明顯,條約重點打擊的對象是美國。日本的這一舉動激怒了美國,它立即宣告“日美通商條約”失效,並限製向日本出口軍用物資。美日雙方你爭我鬥,將已經很緊張的關係再升一級。此時,日本法西斯已經感覺到必須用武力來解決問題了。

1941年7月初,日本帝國禦前會議通過了“帝國國策綱要”。為了獨霸亞洲太平洋地區,“跨出南進的步伐”,日本聲稱“不辭對英美一戰”。想要進軍南洋首先必須拔掉美國釘在太平洋上的楔子——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在這件事上日軍的頭目山本五十六認為偷襲是一條上上策。為了實現他的偷襲方案,日本一方麵向檀香山派遣間牒,收集美國艦隊情報;一方麵不惜血本進行偷襲的技術準備。為了偷襲成功,日本還使用外交談判的手段迷惑對方。事發前夕,日美友好談判搞得熱火朝天。日本新任駐美大使野村故作姿態地告訴記者,日美之間沒有任何理由開戰,不管他們之間存在什麼問題,都能夠以友好的態度加以解決。

經過這次的友好談判,日本得到了一個磨刀霍霍的機會,海軍正在加強改造魚雷,航空攻擊降低到20米高度的訓練。到9月初,日本陸軍“南方登陸作戰”訓練已經基本完成;海軍全麵完成了戰時編製,偷襲準備工作也日漸完善。其實美國早已察覺到日軍在這方麵的一係列舉動。但美國壟斷資產階級沉醉於綏靖政策,妄圖通過犧牲中國和其它國家的利益換取太平洋上的平靜。他們倚仗手中那張對日實行經濟製裁的王牌,過分盲目自信。

1940年6月,美國製訂了“新彩虹計劃第四號”,規定美軍在太平洋上不得越過東經一百八十度線向西作戰。後來,美國總統還批準了海軍作戰部長斯塔克製訂的“大西洋攻勢,太平洋守勢”的戰略方針。在美國綏靖政策影響和防禦戰的思想指導下,珍珠港的防禦其實是一紙空文。他們根本不相信日本會偷襲珍珠港。事後,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承認:“我知道渡洋遠征是有困難的。我也知道日本的航空母艦續航距離和限度。我認為,不光是我們,就連海軍部都對日本航空隊取得的戰果及攻擊方法感到極為震驚。”正是美國自己的戰略性錯誤給日本偷襲珍珠港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

1941年12月7日早晨,家住檀香山的一個美國人正在教自己兒子如何駕駛飛機。上午7時左右,他突然看到了兩架日本飛機,於是急忙飛回機場向美國軍方報告,但艦隊司令部卻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同時,瓦胡島東北角雷達站的兩個新兵在雷達屏上也發現該島東北一百三十二裏外的上空出現大批日本飛機,他們立即向陸軍基地作了緊急報告,卻隻得到了值班中尉的一番嘲弄。他們隻好眼睜睜地看著飛機漸漸飛近,直到巨大的轟鳴聲蓋住了島上的一切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