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常用武器大觀(1)(1 / 3)

手槍

手槍,即單手發射的短槍,適用於近戰和自衛。現代手槍的口徑在7.62毫米-11.43毫米之間。手槍按用途可分為自衛手槍、戰鬥手槍和特種手槍3種。按構造又可分轉輪手槍和自動手槍2種。轉輪手槍的轉輪是既可作彈倉,又可為彈膛的彈巢,通常可以裝5-7發子彈。轉動轉輪,子彈可逐發對正槍管和擊發裝置。三者在一條直線上之後,即可發射。由於裝彈時轉輪從左側擺出,故又稱轉輪手槍為左輪手槍。轉輪手槍對子彈“瞎火”的處理簡單而且有效,時至今日,仍有人使用這種手槍。

自動手槍射速一般為24-40發/分鍾。自動手槍采用彈匣供彈,最大的彈匣可裝20發子彈,彈匣多在槍把中。另外,手槍均有空匣掛機裝置,以便提醒使用者更換彈匣。最早問世的全自動手槍是駁殼槍。其中的佼佼者是德國的毛瑟M1932式7.62毫米衝鋒手槍,俗稱“快慢機”、“盒子炮”。這種手槍既可單手射擊又可加槍托,便於抵肩連射,戰鬥射速達110發/分鍾,在百米之內可形成密集火力。它的特點與現代微型衝鋒槍特點相近。

另外,還有特種手槍,包括微聲手槍和隱形手槍等種類。用以執行特殊任務的有匕首槍、鋼筆槍、手杖槍、雨傘槍、毒針槍等。

手槍也是古老的槍械之一。中國元明時期就有了手持火銃;歐洲原始手槍是單手火門槍,出現於14世紀的意大利。隨後是火繩手槍、燧發手槍和擊發手槍。1835年,美國人柯爾特將“胡椒盒”多槍管旋轉槍改進為第一支轉輪手槍,是為現代手槍的開山之作。1892年,奧地利人舍恩伯格首創了自動手槍——舍恩伯格手槍。1893年,德國製造出7.65毫米的博查特手槍,這種手槍的槍把和彈匣等的設計,奠定了現代手槍的基礎。1896年,費德勒兄弟研製的1896式7.653毫米毛瑟手槍,是真正實用的自動手槍。

由於手槍的用途廣泛,世界上手槍型號也很多。一般型號以設計師的名字命名,如柯爾特、沃爾特、勃朗寧等。

步槍

步槍,是單兵肩射的長管槍械。有效射程一般為400米,作為步兵有效的野戰武器,可以發射槍彈和槍榴彈。步槍分為突擊步槍、普通步槍、騎槍(卡賓槍)、狙擊步槍等種類。按照自動化程度,步槍可分為非自動步槍、半自動步槍和全自動步槍三種。非自動步槍就是射手擊發出後,要用手或機柄輔助完成開鎖、拋出彈殼、裝彈和閉鎖等動作的步槍。半自動步槍就是利用火藥燃氣等能量來完成上述動作,但不能連發。全自動步槍則能單發和連發,現代步槍多數為全自動式步槍。現代步槍用彈匣供彈,每個彈匣一般裝在20-30發子彈,射速為40-150發/分鍾。

步槍作為槍械元老,已經經曆了600多年的發展曆史。19世紀後,人類一直在為提高步槍的射速而不停努力。美國斯潘塞連珠槍的發明,結束了單發步槍的曆史,使帶彈倉的步槍成為軍隊的主要裝備,如德國毛瑟步槍、日本三八式步槍等。從1908年墨西哥裝備蒙德拉貢6.5毫米半自動步槍起,半自動步槍便進入實用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重量和尺寸介於步槍子彈和手槍子彈之間的中間型槍彈,這為全自動步槍的投入使用提供了一個前提條件。其後就誕生了德國的SIG44突擊步槍和蘇聯的AK47自動步槍。這類槍支吸收了步槍、衝鋒槍和卡賓槍的多種特點,有效射程達到400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自動步槍迅速發展,以蘇聯卡拉尼科夫研製的AK47自動步槍最為著名。AK47自動步槍的最大特點是:操作簡便,使用可靠,適於各種惡劣環境,因此AK47自動步槍為眾多國家所采用,使用的數量巨大。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就是這種步槍。1958年,美國斯通納製造了5.56毫米自動步槍。1963年,這種自動步槍以M16命名,並被投入使用。

為了統一彈藥,簡化彈種和槍種,一些國家實行了槍族化,在自動步槍的基礎上又發展了基本結構相同、多數零部件可以互換、使用同一彈種的多用槍族。小口徑子彈射速高,命中目標後發生橫滾,可增大殺傷力並減少後坐力,提高連發的精度,減輕了槍彈的重量,相應地也增加了攜彈的數量,因此小口徑化成為步槍的發展趨勢。步槍的外形也隨之有了變化。為滿足裝甲車內射擊的需求,設計師把槍托和槍匣合為一體。握把放在彈匣前方的法國瑪斯步槍、英國SA80步槍已經開始投入使用。德國還研製了4.7毫米C11無殼彈步槍。步槍的演化正朝著輕型、高精確、多用途、全天候的方向發展。

毛瑟步槍

1871年,德國姓毛瑟的兩兄弟研製出第一支發射金屬外殼子彈的步槍並裝備軍隊。這是一種采用金屬彈殼槍彈的機柄式步槍。這種槍的口徑為11毫米,有螺旋膛線,發射定裝式槍彈,由射手操縱槍機機柄,實現開鎖、退殼、裝彈和閉鎖。這種槍可靠性好,操作簡單方便,很快顯示出它的威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