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槍的樣式與普通的步槍差不多,它由激光器、激勵源、擊發器和槍托四部分組成,使用起來,如同使用步槍一樣,方便靈活。激光槍是美國人於1978年發明的。這種槍用激光進行瞄準的,隻要激光照到目標上,子彈便會自動順著這束激光射向目標,激光照到哪裏打到哪裏,百發百中。如果再在槍上安裝上紅外望遠鏡探測器,便能在漆黑的夜晚將1600米以內的目標射中,並且彈無虛發。
袖珍式激光槍,外形和大小與派克鋼筆相仿,重量才0.5公斤,可以把它像帶鋼筆一樣帶在身上。這種激光槍能在距人幾米之外進行射擊,射出的激光能燒毀衣料,燒傷皮肉,而且無聲無息,在不知不覺中致人死命,還能在幾十米外將人眼打瞎。
近來,美國緝毒警察把激光槍作為隨身攜帶的自衛武器。他們把激光槍安裝在手提式公文包的暗層內,用公文包的提手控製擊發。遇到緊急情況時,隻要按動裝在公文包提手的按鈕,子彈便會射出去,包圍在身邊的匪徒就會一個個被擊中,最後喪命。
炮
迫擊炮
迫擊炮,是用座鈑來承受後坐力、發射迫擊炮彈的曲射火炮。其特點是射角大、彈道彎曲、最小射程近,適用於射擊近距離遮蔽物後的目標和反斜麵上的目標,也可配備多種炮彈,用於殲滅和壓製暴露目標和隱蔽目標。迫擊炮既可以前裝填,也可以後裝填,分觸發和拉發兩種射擊方式。
迫擊炮產生於日俄戰爭中。當時,守備旅順的俄軍為了打擊日軍,用海軍炮改製成了迫擊炮,使之輕便適用,無射擊死角,殺傷效果良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塹壕戰的發展,迫擊炮於是成為主要的近戰武器。以後,隨著步兵機動性能的提高,空降戰等新型作戰方式的出現,迫擊炮日益受到士兵的青睞。由於迫擊炮的結構簡單,操縱方便,因此常常被遊擊隊用來襲擊敵人。
現代迫擊炮在命中精度、殺傷力等方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采用末端製導炮彈後,對裝甲活動目標的打擊能力大大加強。另外,自行迫擊炮還具有較強的機動性,因此迫擊炮能夠伴隨裝甲兵和步兵進行作戰。
加農炮
1918年3月23日清晨,法國巴黎城區,突然遭到了神秘炮彈的襲擊,其實,這神秘炮彈是德國軍隊使用口徑為210毫米的遠程火炮,從120千米外發射而來的炮彈。這門大炮被稱為“巴黎大炮”。由於它的身管長達34米,彈道低伸,所以是名副其實的加農炮。加農是英文cannon的音譯,其原意是“長圓筒或長身管”。
加農炮,是身管長、射程遠、彈道低伸的火炮。這種火炮能使炮彈具有極高的初速,並且具有極強的穿透力,適於平射暴露於地麵的活動目標、裝甲目標、垂直目標和遠距離目標等等,但是加農炮無法射擊遮蔽物後麵的目標。
加農炮的身管長度和口徑的比例相差得越大,其射程也就越遠。18世紀,加農炮身長為口徑的22到26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的“巴黎大炮”僅是加農炮的一種。後來,由於這種大炮的機動性差而逐步被淘汰。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加農炮,其身長為口徑的4062倍,射程可達40千米。海軍的艦炮早就以加農炮為主了。20世紀70年代後,單純的加農炮逐漸被既具有加農炮性能,又具有榴彈炮性能的加農榴彈炮所替代。坦克炮、反坦克炮、海岸炮、高射炮、航空機關炮等,都具有加農炮彈道低伸的特點。
榴彈炮
據介紹,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研製出了目前世界上射程最遠的製式火炮——203毫米口徑的榴彈炮,可以用這種榴彈炮射擊50千米以外的目標。
榴彈炮是一種身管較短而彈道較彎曲的火炮。它的射擊角度較大,彈丸落角也較大,殺傷爆破效果較好,可用於殲滅和壓製暴露、隱蔽的敵軍部隊及武器,破壞敵軍的各種工程建築設施。榴彈炮的運動方式可分自行式和牽引式兩種。
17世紀,那種以較大射擊角度發射爆炸炮彈的火炮被稱為榴彈槍。榴彈是因其爆炸後產生許多像石榴似的彈片或彈丸而得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地戰主要依靠炮火的支援,榴彈炮就成為當時最理想的火炮;因而榴彈炮發展得很快。輕型的榴彈炮可稱為“山炮”;身管特短,口徑又大的榴彈炮稱為“臼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榴彈炮的口徑、射程、身長都有較大的增加,射擊角度可達65度,射程大約為18千米。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榴彈炮逐漸吸收加農炮的特點。炮長為口徑的30-44倍,既保持原有射角大的優點,又提高了初速和射程的距離,接近甚至達到同口徑加農炮的水平。這種榴彈炮又被稱為加農榴彈炮,簡稱加榴炮。
火箭炮
在大部隊發起進攻之前,首先開炮的往往是火箭。火箭炮是一種壓製敵方的進攻和協助己方進攻的大麵積射擊武器,是對付暴露的集群目標的有效火力。在戰鬥中,火箭炮能迅速、突然、猛烈地打擊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