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彈破壞建築物、運輸工具和作戰裝備的能力較小,而主要以強大的中子流去殺傷在建築物、運輸工具和作戰裝備內的人員。
中子彈專殺人的原因,在於中子彈產生的中子進入人體後,能破壞人體內的組織細胞和神經係統。當人體受到的中子輻射達到一定劑量時,就會在短時間內失去戰鬥力甚至死亡。中子彈爆炸後產生的衝擊波、光輻射都不大,僅為一般核爆炸的十分之一,因而對坦克、大炮、堅固的工事等的破壞作用小。但是,中子像透視身體的X光射線一樣,輕而易舉地穿透坦克、裝甲車的鋼鐵殼體直接殺傷裏麵的人員。
生物武器
現在,世界上殺傷力最大的武器既不是原子彈,也不是氫彈,而是一種被稱為“熱毒素”的巨毒細菌生物。隻需20克這種巨毒細菌,就能導致50億人死亡。“熱毒素”就屬於生物武器的一種。
生物武器,是對生物戰劑及其施放工具的總稱,是能使人、畜致病,使農作物受害的特種大規模殺傷武器。舊稱細菌武器。過去,生物武器的施放方式是利用飛機投施帶菌昆蟲、動物;現在的施放方式主要利用飛機、艦艇、炮彈、炸彈和導彈,從空中、海上施放生物戰劑氣溶膠。這種氣溶膠無色無味,能形成肉眼看不見的懸浮顆粒,一旦與人的呼吸道和皮膚相接觸,即可使人感染致病。
生物戰劑分為六類:1.細菌類,如炭疽杆菌、鼠疫杆菌等;2.病毒類,如天花病毒等;3.立克次體類,如引起流行性斑疹傷寒立克次體等;4.衣原體類,如鳥疫衣原體;5.毒素類,如肉毒杆菌毒素等;6.真菌類,如粗球孢子菌等。最新一代的生物武器是利用生物遺傳工程科學的成果而製成的生物戰劑,即基因武器。這種武器,是通過重新組織遺傳基因,培育新的生物戰劑,熱毒素就是通過移殖改變肉毒杆菌的基因而產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軍隊首次使用了細菌武器襲擊協約國的軍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731部隊在我國哈爾濱等地長期進行生物武器實驗,並在中國一些地方散布了鼠疫杆菌,引起鼠疫大流行。朝鮮戰爭中,美國軍隊也曾經對中朝軍隊使用過細菌武器。
生物武器一般沒有立即殺傷作用,但是其危害時間長,有的細菌甚至可存活幾十年,有著極強的致病性和傳染性。生物武器的危害範圍廣,能造成大批人、畜受染發病,使大麵積農作物壞死,以致於破壞生產和運輸,削弱軍隊的戰鬥力和戰爭潛力,並引起心裏恐慌。最新的基因武器具有更大威力,它可使敵方軍隊不戰自潰,使整個民族都染病以至失去智能。基因武器存有遺傳密碼,如不破譯該密碼,染病者將無藥可救。
對生物武器的防護,包括進行生物武器的實驗,了解生物武器的情況,加強對軍隊和群眾的宣傳教育,做好防護準備,提高衛生條件,盡快發現確定染病情況,進行有效的隔離,全麵消毒處理,達到控製疾病傳播的目的。可喜的是,反生物武器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進展。由於生物武器對全人類的生存都產生了威脅,1972年4月10日,聯合國通過並簽訂了《禁止細菌(生物)和毒素武器的發展、生產及貯存以及銷毀這類武器的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84年加入該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