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有太學,各地官府也有學府,更有眾多的私塾也在招收學生,所以,大宋的教育還是相當到位的。
但是,這些教育機構無一例外,不但收費昂貴,而且課程單一,他們主要的目的便是為了入朝為官。
如此一來,既造成了貧民家的孩子上不起學,使得他們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還造成了讀書人的擁堵,使得人才浪費。
教育學社就不存在這一問題,它免費供學生上學,而且培養的人才都流向了社會。這些人避開了入仕這條路,反而前景一片大好。
因而,若能把教育學社辦好,絕對是樹立名望的好機會。
蔡京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笑得嘴都合不上,而蔡鯈顯然也看到了這一點,他在佩服高峰的同時,也在為父親高興。
也就是,這兩人都認定了辦理教育學社的事情。
當然,教育學社並不是第一家,高峰與穀元早在多年前便辦理了一家,而且已培養出了好幾批學生。但是,這對蔡京來並不算事。
一個縣城辦起的教育學社,充其量影響就在那一塊,哪有在汴京城辦一所來的效果好?再者,蔡京一旦行動起來,可不僅僅辦一所,他準備鋪開了進行的。若是在全國各地辦上十所八所的,他蔡京的名望還不高到上去?
值了。這是蔡京的心裏話。
從了解高峰起,他就感覺這個夥子不錯,因而不遺餘力的幫他,還讓他做了官,後來又多次維護,直到推薦他任青州知州。
目前看來,他的選擇是對的,高峰無論是做官,還是做事,都遠超他的想像,把寶壓在他身上,比壓在幾個兒子身上靠譜多了。在蔡京眼裏,高峰的成就將遠遠不止這一點,將來或許還在他之上。
既然看出了門道,蔡京自然對高峰青睞有加,在他認為,高峰就是他這一派係的人,誰也爭取不走。
所以,蔡京主動給高峰寫信了,心思也敢向高峰坦露了,這一切都明他是鐵了心的想拉籠高峰。
要高峰看不出蔡京的用意絕對是假的,但他又必須接受這個事實。
作為六賊之首的蔡京,在高峰心中還是有很多抵觸,起碼他不願意與他同流合汙。
隻是,事態一步步發展,他與蔡京相互借用的地方越來越多,互利互惠的程度也越來越高,他現在已很難擺開這個局麵。
事實上,高峰更看出來了,他不可能在青州呆很長時間,或許三二年,等這邊局勢穩定下來,他很有可能調任到汴京去。
汴京對他來完全是兩眼一抹眼,既沒有人脈,也沒有經驗,在這種藏龍臥虎的地方很難走多遠。
此時,他必須尋找一棵大樹靠上,而蔡京就是最好的一棵樹。有了蔡京的關照,他再稍加注意一點,定能在京城混得風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