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會怕癢不稀奇,因為人有痛點、神經之類的東西,當痛點受到刺激後就會通過神經傳輸給大腦,人就會對刺激發生反應。但是石頭不是生命體,它沒有痛點、神經,即使你撓它,它也不會有反應。但是在在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裏,有一塊非常奇特的石頭,它跟人一樣,十分怕癢。這塊石頭就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一片稻田裏,看上去它隻是一快普通的黑色岩石,但據當地的老百姓說,這塊“怕癢石”你撓它時,他不光怕癢左右晃動,而且在晃動時還會發出“咯咯”的“笑聲”。
據當地的百姓說,這塊怕癢石是魯班師傅造的。
當年魯班和徒弟趙巧路經此地,看到這裏群石林立,而且排列很不規則,就起名叫拗石灣。在休息時,兩人無聊便玩起了堆石頭,魯班取了兩塊巨石疊放在一起,用手指輕輕一點,上麵的石頭就會扭動,而趙巧疊放的石頭就不會扭。
這塊巨石到底是不是魯班移來的我們無從考證,但在老百姓眼裏,魯班是位仙人,魯班放的石頭自然也被認為有了靈性。所以,當有誰家的小孩麵黃肌瘦、體弱多病時,他們的媽媽就會翻山越嶺找到這塊“仙石”,祈求神石保佑他們的孩子遠離病痛,健康成長。據說這種做法非常靈驗,隻要在神石前拜祭過後,那家的孩子就會平安健康的成長。
怕癢石的不尋常引起了地質學家的注意,他們猜測,這塊怕癢石可能是一塊風動石。風動石是一種神奇的自然奇觀,通常由兩塊石頭組成,兩石吻合點僅有數寸見方,每當風吹來,強勁的風流使風動石微微晃動,令人看了岌岌可危,實際上卻安然無恙。風停息後,風動石也隨之平穩如初。
在實地觀察過程中,一個奇怪的現象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怕癢石”的龜裂紋麵的方向是由上向下的,這跟一般石頭所產生的龜裂紋的方向正好相反。由此,專家們推測,上麵的那塊石頭應該是倒了個個。但石頭又是怎麼倒過來的呢?專家分析,怕癢石上麵那塊石頭本來是長在附近的崖壁上的,由於岩石的硬度較大,隨時間流逝,風化後形成的裂紋越來越大,岩石就從崖壁上掉落下來,碰巧掉在了下麵的石頭上,而且在掉落的過程中還翻了個個。
上麵這塊岩石掉落下來之後到底產生了什麼神奇的特殊效果,使得一個手指輕點就能讓千斤大石晃動起來?重慶師範大學物理係梁一平教授仔細觀察了兩塊石頭的位置,以及它們的受力狀況之後,說出了怕癢石“怕癢”晃動的原因。
梁教授說,怕癢石的奧秘之處就在於兩塊石頭相吻合的那個長條形的接觸麵。據觀察,從石頭短邊的方向去晃動,石頭的穩定度就很差,但從長邊的方向去晃動它,就非常困難。也就是說,人們用力的方向和角度不同,“怕癢石”產生的效果就不一樣。
也正因為“怕癢石”怕癢的位置正好是人們伸手就能非常方便夠著的地方,怕癢的點也剛巧是使得這塊石頭能動起來最省力的地方。也就是,老百姓碰巧找到了使這塊石頭動起來最省力的角度和最省力的點,於是用很小的力就輕易推動石頭,“怕癢石”也因此才怕癢。
會“唱歌”的石頭
重慶不但有“怕癢”的石頭,還有會唱歌的石頭。隻要把它放在手裏搖一搖,石頭就會發出“”的聲音。這塊會唱歌的石頭就在重慶市巴南區豐盛鎮。這裏是我國最大的響石帶。據專家介紹,響石是觀賞石中的珍品,十分罕見。石頭之所以會發聲是因為其石腹中空,有固體或者是液體物質存在其中,因此,當你搖晃它的時候,就會發出聲響。在豐盛發現的響石有兩種,一種是石頭體內含有顆粒,被稱為石響石;另一種是石頭體內含有液體,被稱為水響石。在清朝乾隆年間的文獻就有關於響石的記載:“響石,中含紅子,搖之,聲如玉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