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為什麼判斷人的死亡是困難的?(1 / 1)

因為腦死亡很難檢測

人類探索死亡的過程是漫長而複雜的,傳統醫學對死亡的定義是心跳和呼吸停止。但在古代,有的時候病人的呼吸和心跳異常微弱,很難判斷人的死活。所以如何鑒定人的死亡在古代是意義重大的。

古代的歐洲,醫生們想出來很多可笑而奇異的辦法。他們主要就是利用疼痛或是難受來刺激病人,如果有反應就是沒死。最簡單直接的辦法是用刀片割病人的腳心,還有用溶化的蠟燭點病人的腦門等等這些現在聽來異常恐怖的辦法。看過《基督山伯爵》的人可能會發現,在19世紀,法國監獄裏的工作人員,縫起裹屍布包裹犯人的屍體時,會把針從犯人的鼻子上穿過去,以確定他真的是死了。

不過,這些方法對死者有不敬的嫌疑,也會給生者帶來痛苦,所以,人們在不斷的嚐試後,又回到了最簡單原始的辦法——等待。一個人死了,如果等待3到4天,還沒有活過來的跡象,就可以下死亡的結論。於是醫院裏專門設置了待死的房間,醫院還放上一些裝置,例如手上綁上線,線的另一端連到醫生辦公室的鈴鐺上,一旦有動靜,可以很快發現。這種房間直到1940年才最終從德國的醫院裏消失。應該說,除非病人自己恢複,否則他們是沒有機會從這種房間裏麵出來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方法很早就在中國出現了。成書於秦漢時期的《禮記》裏麵記載了關於喪禮的事宜,其中就有停屍七天才蓋棺釘釘子;人死之後,在他的口鼻上放輕薄的棉花,以判斷有無呼吸之類鑒定人是否死亡的條文。

隨著對死亡的新的認識,人們最終認同腦子是靈魂的家。腦死亡是真正的死亡已經得到了很多國家的認同,並用法律形式確認下來。現在,如果人的自主心跳呼吸停止了,並不意味著這個人死了。因為大腦在呼吸心跳停止後幾分鍾,還是活的,如果搶救得法,人還是能救過來的。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腦子已經死亡了,即使心跳呼吸能用機器維持,人體還是溫熱的,但這個人卻是已經死亡了。應該說,這是一個便利器官移植的鑒定方法。如果一個人腦死亡了,那他就是真正死亡了,他生前同意捐獻的器官就可以用機器維持著,等待移植給生病的人——而這不算是謀殺。

但是,腦死亡是很難斷定的,因為腦活著就會產生腦電波,腦電波的檢測要用到專門的腦電波掃描儀,這種掃描儀隻有在大醫院才有。所以除了等待之外,要馬上鑒定死亡還是比較困難的。

“格言”死並非生的對立麵,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存在。

——村上春樹一個富翁病了很久,隻因他視錢如命,便撐著不肯請醫服藥,眼看就要死了。

彌留之際,對妻子說:“我一生想方設法積錢,好容易才攢下這點錢。我死後,可把我的皮賣給皮匠,肉賣給屠夫,骨灰賣給漆店,你要記住呀。”說完,眼睛一閉,死過去了。

妻子在悲傷地哭著,忽然,他又微微張開眼睛,用盡最後的力氣,斷斷續續說:“現在,現在的人,都不能相信,千萬不能賒賬,一定要……要現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