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為什麼我們做事會拖拖拉拉?(1 / 1)

恐懼失敗 缺乏計劃 自製不足

我們事業的噩夢之一就是拖延,拖延正日益成為健康職業生涯的癌症:有人因為沉迷遊戲,拖了一年也沒有及時交上博士論文,丟掉了學位;有人因為拖延失去了升遷的機會……

事情很奇怪,明明知道那麼多事情堆在眼前:攤開的文件、散亂的衣櫥、該打的電話、該交的稿件,還有我們焦急不安的內心,可是我們還是繼續打著遊戲,或許隻是單純在發呆,同時內心在想:再呆一會兒,再玩一會兒,就一下……玩的時候是很愉快,這是帶有負罪感的愉快。可是漸漸負罪感會壓倒愉快,當就寢時,幾乎是懷著痛苦入睡的。也許你能一時振作起來完成任務,可是沒有多久,就會死灰複燃了。難道拖延真是人類無法避免的過錯?

的確,在人們看來,拖延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根據美國的調查結果,有70%的大學生存在學業拖延的狀況,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達20%的人每天出現拖延行為。拖延被視為“以推遲的方式逃避執行任務或做決定的一種特質或行為傾向,是一種自我阻礙和功能紊亂行為”。

個人生產力專家戴維·艾倫曾總結過工作生活中引起拖延的兩種情形:一種是很多煩人的小任務,它們會中斷生活,但影響不大,比如收拾一個亂七八糟的房間。這種拖延是因為缺乏計劃,人很容易就焦慮起來;另一種則屬於超出能力的控製範圍,甚至可能讓人害怕、或對當事人生活影響非常大的任務——這種情形也和焦慮有關,而不是懶惰。在大多數心理學家看來,“拖延”這種推遲執行任務的行為是人們對抗焦慮的一種辦法,而焦慮大多來自做出決定或開始、完成一項任務。

除了焦慮和逃避控製,常與拖延聯係起來的,還有完美主義。某些拖延行為並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不夠努力,而是某種形式的完美主義或求全觀念的反映,他們共同的心聲是“多給我一些時間,我可以做得更好”。這樣他們就會千方百計地拖延時間。拖延就會越來越嚴重。

為了克服拖延,我們要詳細分析自身拖延的緣由,製定詳細的計劃表,必須是詳盡到幾點鍾起床、幾點鍾到開始工作的日常規劃。每天都要做計劃,每天晚上都要做盤點,這樣把我們每天的工作學習化為直觀的數據,我們就可以調整我們的生活,克服拖延。

“格言”自製是一種秩序,一種對於快樂與欲望的控製。

——柏拉圖“拖延者”俱樂部舉辦征文比賽,題目是“拖延怎樣幫了我的忙”。

冠軍是一位家庭主婦,她應征的文章隻有一句:“明天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