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細菌給大豆提供養分
提到細菌,我們總是會聯想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發黴、足癬、生病之類的事情。可是,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好東西,也是要依靠細菌才會有的,大豆就是其中之一。
大豆,是豆科大豆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種種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的豆科植物。中國古稱菽。我國自古栽培大豆,至今已有5000年的種植史。現在全國普遍種植,在東北、華北、陝、川及長江下遊地區均有出產。以長江流域及西南栽培較多,以東北大豆質量最優。
豆的角叫豆莢,豆的葉叫豆藿,豆的莖叫豆萁。說到大豆,一般都指其種子而言。根據大豆的種皮顏色和粒形,可分為五類:黃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他大豆(種皮為褐色、棕色、赤色等單一顏色的大豆)、飼料豆(一般籽粒較小,呈扁長橢圓形,兩片子葉上有凹陷圓點,種皮略有光澤或無光澤)。黑色的叫做烏豆,可以入藥,也可以充饑,還可以做成豆豉;黃色的可以做成豆腐,也可以榨油或做成豆瓣醬;其他顏色的都可以炒熟食用。
大豆的生長,離不開一種名叫根瘤菌的細菌。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並固定空氣中的氮氣,提供植物營養。初生的大豆苗,是不帶根瘤菌的,在它生長的過程中,豆科植物幼苗期間的分泌物,吸引了分布在根附近的根瘤菌。根瘤菌聚集在根毛周圍,大量繁殖。隨後,根瘤菌產生的分泌物使根毛卷曲、膨脹,並使部分細胞壁溶解。根瘤菌從細胞壁被溶解處侵入根毛,在根毛中滋生,聚集成帶,外被粘液和根細胞分泌的纖維素,形成侵入線。
侵入線為管狀結構,根瘤菌沿侵入線侵入根的皮層,並迅速在該處繁殖,皮層細胞受刺激亦迅速分裂,致使根部形成局部突起,即成根瘤。接著,根瘤菌從侵入線進到根瘤細胞,繼續繁殖,根瘤中含有根瘤菌的細胞群構成含菌組織。根瘤菌進入這些宿主細胞後,被一層膜套包圍。有些菌在膜套內能繼續繁殖,大量增加根瘤內的根瘤菌數,以後停止增殖,成為成熟的類菌體。
這個類菌體可是大豆茂盛生長,並且結出富含蛋白質的果實的大功臣。我們知道,要合成蛋白質,氮元素是必不可少,而類菌體的功能就是固氮。它將分子氮還原成NH3,分泌至根瘤細胞內,並合成酰胺類或酰尿類化合物(含有氮的物質),輸出根瘤,由根的傳導組織運輸至大豆地上部分供利用。
根瘤菌與大豆的共生關係,是大豆為根瘤菌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碳源和能源以及其他必需營養,而根瘤菌則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質,為大豆提供氮素營養。
根瘤的脫落、殘留以及一部分分泌到土壤中的氮,可以增加土壤肥力。生產上用豆科植物與其他作物間作、輪作,就是利用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格言”飲食約而精,園蔬逾珍饈。
——朱柏廬從前有對夫妻,丈夫經常見妻子往一個鐵箱內放東西然後上鎖,丈夫想看是什麼,妻子不讓。
若幹年後,妻子病危,叫丈夫到床前,問他是否想看,丈夫點頭,妻子打開鐵箱。
丈夫見到鐵箱內有三顆黃豆與一張百元大鈔,十分不解?便問妻子是什麼意思?
妻子說:“我每出軌一次,放黃豆一顆。”丈夫又問:“那百元大鈔呢?”
妻子說:“有一年家中貧窮,實在沒法,拿黃豆賣了一百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