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2章 為什麼早期歐洲國王都有綽號?(1 / 1)

為了方便後人分辨和評價他們

歐洲人的姓千奇百怪,數量繁多;但是他們的名字卻是簡單而數量稀少。這一點和中國正好相反。中國人的姓氏不會超過一千,常見的也就《百家姓》裏的一百個;名字卻是五花八門,重名率很低。不像外國,叫一聲“約翰”可能一百個人裏麵有五十個人回應。名字都是受到傳統影響的。中國至孔子之後,就講究“諱名”,君主、尊長、賢達的名字,為了表示敬意,是不可以直呼的,也不可以完整地書寫。由此,中國人起名字就會避開這些人的名字,甚至出現因為皇帝的和自己同名而不得不改名的現象。

而歐洲人的傳統和我們正好相反。歐洲很多民族,都喜歡拿名人或祖先的名字給孩子命名。另外,歐洲人喜歡用天主教裏麵聖徒的名字給孩子命名。叫來叫去,也就在享利、查理、腓力、路易這些非常有限的名字中打轉,比如法國就有十幾個叫路易的國王。

如何區別這麼多重名的國王呢?中國古代有一種很好的方法,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就下詔說“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歐洲人為了解決重名的問題,對國王正式的稱法是按先後順序命名為“某某世”,如查理一世、路易十八等。當然,這個叫法和秦始皇的方法完全不一樣,秦始皇的一世二世,指的是同一個家族的父子相傳。而在歐洲,五世也許與四世是祖孫關係,也可能是兄弟關係,甚至是一點兒關係也沒有。因為他們完全有可能是兩個朝代的國王,隻要前朝有一個腓力一世,後麵朝代的腓力就隻能叫腓力二世了。

除了這種很正規的區分外,起綽號也是解決重名現象的一個很好的辦法。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綽號都是被曆史學家所承認,寫入正史的,而且成了國王名字的一部分。這就類似中國的諡號了,因為這些綽號,大多來自國王的外貌或者國王的一生功績。當然,因為中國精密的史官製度和發達的文學,中國的諡號體係發達而精美。歐洲人就直白得多。

比如查理·馬特,初看上去以為這位國王姓馬特,名查理,其實馬特並非他的姓,而是他的綽號,意為“鐵錘”,其實更應該譯為“鐵錘查理”。他得到這個綽號,是因為他在抵抗阿拉伯人的戰鬥中,一隻鐵錘使得好,打退了敵人。

有些綽號是取自國王的生理缺陷,但這些歐洲的君主似乎還都比較幽默,並不以忤。如法國國家和民族的奠基者查理,因為是禿子,得了個“禿頭查理”的綽號。法王丕平的綽號叫“矮子”,波蘭國王波列斯拉夫三世叫“歪嘴”。而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因長相英俊,綽號就叫“美男子”,挪威國王米哈拉爾德叫“黃毛”。

還有些綽號,是對這些國王一生行為業績的評價,比如法王查理五世叫“明智者”,約翰二世叫“好人”,波蘭國王波列斯拉夫一世叫“勇敢者”、二世叫“大膽者”,卡西米爾三世叫“偉大者”。

“格言”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湣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

——《諡法》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國王二世把一直為他治病的名醫齊默爾曼叫到床前,調侃道:“先生,我想,你把許多人送到另一個世界去了吧?”

“不,並不像陛下送的那麼多。”醫生回答說,“我還沒有這麼大的榮幸,接受這麼多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