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的趙國
騎兵是陸軍中乘馬執行任務的部隊,既能乘馬作戰,又能徒步作戰。通常擔負正麵突擊、迂回包圍、追擊、奔襲等任務。其行動輕捷,受地形、氣象影響較小。曆史上,騎兵曾經是陸軍的主要作戰兵種。公認的最早的騎兵出現在3000年前的亞述王國。當時,並沒有發明馬蹬,連馬鞍也沒有。所以,當時的騎兵大多是采用弓箭作為主要武器,戰術也以騷擾誘敵,攻擊側翼為主,一般是不會近身接敵的。
在中國,為了在兩軍近身格鬥時發揮馬匹的速度和力量,中國人發明了戰車。戰車比較笨重,載員多,但是他是絕好的步兵克星。戰國時,中國的邊境屢屢有遊牧民族騷擾。他們單騎騎射的戰術,靈活快捷,讓戰車這種步兵克星難以發揮作用。窮則變,變則通,當時地處北疆的趙國,在趙武靈王的帶領下,開始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拋棄笨重的戰車。
趙武靈王,約生於趙肅侯十年(公元前340年),卒於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名雍。趙武靈王在位期間,正處在戰國中後期,當時,趙被齊、中山、燕、林胡、樓煩、東胡、秦、韓、魏等國包圍著。時人稱趙為“四戰之國”。趙武靈王即位後,趙屢敗於秦、魏,除損兵折將,國力大衰外,還不得不忍辱割地。林胡、樓煩也乘此機會,連年向趙發動軍事掠奪,趙國幾乎沒有還擊之力。
在這樣嚴峻的形勢麵前,趙武靈王決心奮發圖強,以振興日漸衰弱的趙國。他客觀地分析了當時趙國的實際情況和所處的環境,認真研究了壯大趙國力量的辦法,以超凡的才略和氣魄,毅然拋棄了中原傳統的衣冠製度和作戰形式,大膽學習北方遊牧族軍事上的優點,下令在全國推行“胡服騎射”。他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趙國被動挨打的局麵,靠中原傳統的步兵和戰車配合作戰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為笨重的戰車隻宜在較為平坦的地方作戰,在複雜的地形中運轉十分不便;眾多的步卒也無力對付奔馳迅猛、機動靈活的騎兵。必須學習當時華夏的敵人諸胡的長處,壯大自己,才能免於被動挨打。隻有以騎兵對抗騎兵,才是增強趙國軍事力量的唯一出路。同時,隻有改中原地區的寬袖長袍為短衣緊袖、皮帶束身、腳穿皮靴的胡服,才能適應騎戰的需要。在普遍以中原正統和華夏禮樂文化自負的氛圍中,他敢於改革傳統的輿服製度,而取法胡人的服飾習俗,足見他的確是一位雄才大略、氣魄宏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在趙武靈王的改革下,趙國的騎兵配有齊全的鞍韉,裝備專用的馬甲(用於保護戰馬的防具)。由於馬鐙還沒有發明,騎兵在馬背上無從借力,所以當時的騎兵作戰以騎射為主。由於改革,騎士們身著穿緊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便於騎射。中國的騎兵,真正意義走上了曆史舞台。
隨著軍事改革的發展,趙國的軍事力量迅速得到加強,多年來被動挨打的局麵為之一變:趙於東北攻滅了中山國,西北打敗了林胡、樓煩。趙國一躍而成為北方的軍事強國,其軍事力量,影響到武靈王死後的若幹年。可以說,騎兵就以其強大的力量,靈活的機動性,成為陸軍兵種之首。從此中國曆朝曆代,無不重視騎兵的建設。
“格言”謙卑、榮譽、犧牲、勇敢、憐憫、精神、誠實、公正。
——騎士美德一個騎士在作戰中不幸被俘。
“我們會殺掉所有俘虜。”敵軍首領對他說,“不過由於你在作戰中表現英勇,令人佩服,我可以三天後再殺你,在此之前滿足你三個要求。現在,你可以提第一個要求了。”
騎士想也沒想,說:“我想對我的馬說句話。”首領答應了,於是騎士走過去,對他的馬耳語了一句。那馬聽了後,長嘯一聲,疾馳如去。黃昏時分,馬回來了,背上馱著一個漂亮女郎。當天晚上,騎士便與女郎共度良宵。
首領嘖嘖稱奇:“真是一匹神奇的寶馬!”他說,“不過,我還是要殺你。你的第二個要求是什麼?”騎士再次要求和馬說話。首領答應了,於是騎士再次跟馬耳語了一句,那馬又長嘯一聲,疾馳而去。黃昏時分,馬又回來了,這次背上馱的又是個女郎,比上次那個更加性感動人。當天晚上,騎士與這位女郎又度過了歡樂的一晚。
首領大為歎息:“你和你的馬都令人大開眼界,不過明天我還是要殺你,現在你提出你最後一個要求吧。”騎士想了一會,說:“我想和我的馬單獨談談。”首領覺得很奇怪,不過還是點頭應允,帶著隨從離開了,帳篷裏隻剩下騎士和他的寶馬。騎士死死盯著他的馬,突然揪住它的雙耳,氣衝衝地說:“我再說一遍,帶一個旅的人來,不是帶一個女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