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電可以轉換為電磁波在空間傳播
無線供電從19世紀末左右的尼古拉·特斯拉開始,一直是眾多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研究的對象。早在1913年,既是航海家又是網球選手的法國人羅蘭·加洛斯就提出,能否從地麵為空中飛行器提供動力。隨著微波爐和移動電話技術的成熟,用了100年時間,解決問題的答案出現了。從低頻波到宇宙射線,整個電磁波波譜皆存在著波動。而波動向外發射時,攜帶著能量,頻率越高,能量越大。如果這種電磁波能夠烹飪食品,當然也能提供電能,人們要做的僅僅是將微波轉變成傳輸效率更高的長波。
在最新的網絡版《科學》雜誌上,美國的科學家們創造了“無線電力(WiTricity)”這個新詞。科學家們用兩個直徑60厘米的銅線圈做實驗,一個線圈接在電源上,作為送電方,另一個作為受電方置於兩米外,連接一個燈泡。科學家利用了“共振”原理,當送電方的電源接通後,兩個線圈都以10兆赫茲的頻率振動,從而產生強大的電磁場,送電方發出的電振即可傳到受電方。兩個線圈雖未相連,仍可完成隔空供電,使燈泡發光。即使在電源與燈泡中間擺上木頭、金屬或其他電器,燈泡仍會發亮。
他們相信,將在3到5年的時間內,研發一套係統,可為手提電腦、移動電話以及其他設備進行無線充電。一旦實現這種無線電力傳輸,就意味著,一些小裝置可以永久地擺脫電池的束縛,從而杜絕因廢棄電池帶來的環境汙染。雖然,在這項實驗中,高達45%的能量在傳輸至燈泡的途中損耗掉了。
科學家們認為進行無線電力傳輸是可能的,但是要真正有效地實現這種無線傳輸,還需要進行大量艱苦的嚐試與努力。無線電力傳輸的原理並不難理解,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因為電磁波在自由空間傳輸,能量不太容易集中,定向性差,特別是微波,漫射在空間,使本來不多的能量衰竭得更快。因此無線傳輸難以輸送大量的能量,功率低,整體效率差,而且會對空間造成很大的電磁汙染。作為科學研究,研究無線電力傳輸技術,或許可以帶動其他科技領域的發展。但目前該技術隻適用於一些特定的場合,比如衛星之間、人造飛行器之間的能量傳輸都可以使用無線方式。
“格言”一旦科學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贏得勝利。
——電磁感應發現者法拉第法拉第是近代磁學的奠基人,但是在電燈、電動機、電話發明之前,不少人還懷疑電的用處。
一位貴婦人在法拉第講演後挖苦說:“教授,你講的這些東西有什麼用處呢?”
法拉第詼諧地說:“夫人,你能預言剛生下的孩子有什麼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