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海洋能發展預測(1 / 1)

海洋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後的資源寶庫,也被稱作為能量之海。21世紀海洋將在為人類提供生存空間、食品、礦物、能源及水資源等方麵發揮重要作用,而海洋能源也將扮演重要角色。

從技術及經濟上的可行性,可持續發展的能源資源以及地球環境的生態平衡等方麵分析,海洋能中的潮汐能作為成熟的技術將得到更大規模的利用;波浪能將逐步發展成為行業,近期主要是固定式,但大規模利用要發展漂浮式;可作為戰略能源的海洋溫差能將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並將與海洋開發綜合實施,建立海上獨立生存空間和工業基地;潮流能也將在局部地區得到規模化應用。

潮汐能的大規模利用涉及大型的基礎建設工程,在融資和環境評估方麵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大型潮汐電站的研建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因此,應重視對可行性分析的研究。目前,還應重視對機組技術的研究。在投資政策方麵,可以考慮中央、地方及企業聯合投資,也可參照風力發電的經驗,在引進技術的同時,由國外貸款。

波浪能在經曆了十多年的示範應用過程後,正穩步向商業化應用發展,且在降低成本和提高利用效率方麵仍有很大技術潛力。依靠波浪技術、海工技術以及透平機組技術的發展,波浪能利用的成本可望在5~10年左右的時間內,在目前的基礎上下降2~4倍,達到成本低於每千瓦裝機容量1萬元人民幣的水平。

我國在波浪能技術方麵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不大。考慮到世界上波能豐富地區的資源是中國的5~10倍,以及中國在製造成本上的優勢,因此發展外向型的波能利用行業大有可為,並且已在小型航標燈用波浪發電裝置方麵有良好的開端。因此,當前應加強百千瓦級機組的商業化工作,經小批量推廣後,再根據歐洲的波能資源,設計製造出口型的裝置。由於資源上的差別,我國的百千瓦級裝置,經過改造,在歐洲則可達到兆瓦級的水平,單位千瓦的造價可望下降到原來的1/2~1/3。

從21世紀的觀點和需求看,溫差能利用應放到相當重要的位置,與能源利用、海洋高技術和國防科技綜合考慮。海洋溫差能的利用可以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淡水、生存空間並可以和海洋采礦與海洋養殖業共同發展,解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問題。需要安排開展的研究課題為:基礎方麵,重點研究低溫差熱力循環過程,解決高效強化傳熱、低壓熱力機組以及相應的熱動力循環和海洋環境中的載荷問題。建立千瓦級的實驗室模擬循環裝置並開展相應的數值分析研究,提供設計技術。在技術項目方麵,應盡早安排百千瓦級以上的綜合利用實驗裝置,並可以考慮與南海的海洋開發和國土防衛工程相結合,作為海上獨立環境的能源、淡水以及人工環境(空調)和海上養殖場的綜合設備。

我國是世界上海流能量資源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發展海流能有良好的資源優勢。海流能也應先建設百千瓦級的示範裝置,解決機組的水下安裝、維護和海洋環境中的生存問題。海流能和風能一樣,可以發展“機群”,以一定的單機容量發展標準化設備,從而達到工業化生產以降低成本的目的。

綜上所述,我國的海洋能利用,近期應重點發展百千瓦級的波浪、海流能機組及設備的產業化;結合工程項目發展萬千瓦級潮汐電站;加強對溫差能綜合利用的技術研究,中、長期可以考慮的是,萬千瓦級溫差能綜合海上生存空間係統,中大型海洋生物牧場。必須強調的是,海洋能的利用是和能源、海洋、國防和國土開發都緊密相關的領域,應當從發展和全局的觀點來考慮。這一點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