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穩定的寄生關係,要求寄生物能與寄主維持緊密聯合的關係,能順利地從寄主體內吸取營養,並能抵抗寄主的免疫反應。因此在寄生物中常可見到明顯的適應性特化現象。以哺乳動物腸道寄生物為例,它們常具有一層保護性外質,故能免遭腸液侵蝕;感覺器官退化,但具吸器可吸附在腸壁上,有的能進行逆流運動,因而不致被腸道運動排出體外;消化係統退化,但卻能進行無氧代謝。最突出的是,它們的生殖能力高度發達。成熟的雌蛔蟲一晝夜可排卵10萬個~20萬個,這增加了再次侵染寄主的機會,也增加了雌雄蛔蟲在腸道中相遇的機會。絛蟲則依靠雌雄同體而保證了受精的實現,而吸蟲在幼蟲階段還借無性生殖方式大量繁衍其個體。
有的寄生物甚至發展出特殊本領,可以影響寄主的行為,以利本身的傳播。棘頭蟲是一類寄生物;幼體寄生於節肢動物(中間寄主),成體則在脊椎動物(終末寄主)體內完成有性生殖。以其中的一種奇異多形棘頭蟲為例,它的中間寄主是一種小型水生甲殼動物。這種中間寄主畏光,通常棲息水底,但當棘頭蟲幼體侵入其體內並發育到具有侵染力的囊棘蚴階段時,中間寄主卻變得喜光並遊至水麵,遇驚擾時沿水麵滑行或依附在水麵漂浮的雜物上,因而很容易被野鴨等終末寄主吞食。囊棘蚴生活在中間寄主的體腔液中,並未侵犯其神經係統,故推測它能分泌一種化學物質來影響中間寄主的行為。
寄生現象的分類主要根據寄生物的特化程度。特化到脫離寄主便不能存活的稱專性寄生物;仍有獨立生活能力的稱兼性寄生物。另一方麵,寄生關係可以是持久的,也可以是暫時的,例如隻在某個發育階段才營寄生生活。各種寄生生物對寄主的要求也很不相同:吸血節肢動物常可在多種動物身上取血,但許多內寄生物卻常隻能寄生於一個或少數幾個物種,寄生範圍因而有廣狹之分。血吸蟲的生活史複雜,先後寄生於不同的物種體內,表麵看來它的寄生範圍很廣,但實際上它在不同發育階段對寄主的要求是很專一的。
最常見的寄生物分類以寄生部位為依據。吸血節肢動物或定期侵擾寄主(如蚊)或長期依附寄主體表(如虱),這些統稱外寄生物。許多蠕蟲則寄生在腸道內,習稱內寄生物。不過嚴格說來,腸腔仍屬體外,真正的內寄生物應是生活於組織內的細菌等。最極端的例子是病毒和立克次氏體等,它們隻能生活在細胞內。這種由外而內的寄生係列,不僅表現出寄生物和寄主在空間上結合的緊密程度,也反映了兩者間的代謝依賴性。上述寄生物都由寄主取得營養,但依賴性不同。腸道寄生蟲吸取未消化吸收的食物殘渣;而細胞內寄生物,或因本身的分解代謝機能不完備(如立克次氏體)或因根本不具備(如病毒),因而連營養的利用也要依賴寄主。
寄生關係的研究在醫學中最受重視。在人類寄生物中節肢動物和蠕蟲肉眼可見,最早受到人們注意,原蟲用低倍放大鏡便可看到,發現也較早。這些統稱寄生物,並成為醫學寄生物學的研究對象;而以後發現的細菌和病毒等卻歸入微生物學的範圍,習慣上不稱寄生物。因而要注意這幾個概念間的關係:同一結核杆菌,由分類學角度可歸屬為細菌,由體形大小則可納入微生物範圍,由生態學觀點又可稱為寄生物。
由醫學角度研究寄生關係,偏重於研究緊密聯合的生物。但在龐大生物界中可以找到許多並無身體依附關係的寄生事例。特別是所謂的社群寄生現象。例如,極地的一種賊鷗常攻擊其他海鳥,搶掠其食物,這種現象又稱營養寄生現象。再如杜鵑將卵產於他種鳥的巢中,小杜鵑破殼早,將巢中原有鳥卵推出巢外,自己卻由寄主親鳥哺育至成熟,這叫養育寄生。另外還有所謂巢穴寄生,指一種昆蟲潛入另一種昆蟲的社群而寄生取食其間。
寄生於寄生物身上的現象稱為超寄生(或重疊寄生)。如蚤寄生於獸類身上,自己的腸內又有原蟲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