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生境中的全部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以各種方式彼此作用、相互影響而形成的整體。例如一片由多種不同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組成的森林,和生活在森林裏麵的許多動物和大量的微生物,共同構成一個生物群落;再如一根腐爛的樹樁,上麵生活著多種真菌和昆蟲,也可看作是一個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與生態係統的概念不同。後者不僅包括生物群落還包括群落所處的非生物環境,把二者作為一個由物質、能量和信息聯係起來的整體。因此生物群落隻相當於生態係統中的生物部分。
生物群落中的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主要有3類:
1.營養關係,當一個種以另一個種,不論是活的還是它的死亡殘體,或它們生命活動的產物為食時,就產生了這種關係。又分直接的營養關係和間接的營養關係。采集花蜜的蜜蜂,吃動物糞便的糞蟲,這些動物與作為它們食物的生物種的關係是直接的營養關係;當兩個種為了同樣的食物而發生競爭時,它們之間就產生了間接的營養關係。因為這時一個種的活動會影響另一個種的取食。
2.成境關係,一個種的生命活動使另一個種的居住條件發生改變。植物在這方麵起的作用特別大。林冠下的灌木、草類和地被以及所有動物棲居者都處於較均一的溫度、較高的空氣濕度和較微弱的光照等條件下。植物還以各種不同性質的分泌物(氣體的和液體的)影響周圍的其他生物。一個種還可以為另一個種提供住所,例如,動物的體內寄生或巢穴共棲現象,樹木幹枝上的附生植物等。
3.助布關係,指一個種參與另一個種的分布,在這方麵動物起主要作用。它們可以攜帶植物的種子、孢子、花粉,幫助植物散布。
營養關係和成境關係在生物群落中具有最大的意義,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礎。正是這兩種相互關係把不同種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把它們結合成不同規模的相對穩定的群落。
群落結構
群落結構包括空間結構、時間組配和種類結構。
一、空間結構
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喬木、灌木、草本)生活在一起,它們的營養器官配置在不同高度(或水中不同深度),因而形成分層現象。分層使單位麵積上可容納的生物數目加大,使它們能更完全、更多方麵地利用環境條件,大大減弱它們之間競爭的強度;而且多層群落比單層群落有較大的生產力。
分層現象在溫帶森林中表現最為明顯,例如溫帶落葉闊葉林可清晰地分為喬木、灌木、草本和苔蘚地衣(地被)4層。熱帶森林的層次結構最為複雜,可能有的層次最為發育,特別是喬木層,各種高度的巨樹、一般樹和小樹密集在一起,但灌木層和草本層常常不很發育。草本群落一樣地分層,盡管層次少些(通常隻分為草本層和地被層)。
群落不僅地上分層,地下根係的分布也是分層的。群落地下分層和地上分層一般是相應的;喬木根係伸入土壤的最深層,灌木根係分布較淺,草本植物根係則多集中土壤的表層,蘚類的假根則直接分布在地表。
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層與光照條件密切相關,每一層的植物適應於該層的光照水平,並降低下層的光強度。在森林中光強度向下遞減的現象最為明顯。最上層樹處於全光照之中,平均說來,到達下層小樹的光隻有上層樹(全光照)的10%~50%,灌木層隻有5%~10%,而草本層則隻剩1%~5%了。隨著光照強度的變化,溫度、空氣濕度也發生變化。
每一層植物和被它們所製約的小氣候為生活於其中的特有動物創造一定的環境,因此動物在種類上也表現出分層現象,不同的種類出現於不同層次,甚至同一種的雌雄個體,也分布於不同的層次。例如,在森林中可以區分出3組鳥種:在樹冠中采食的,接近地麵的,以及生活在其間的灌木和矮樹簇葉中的。
林地也由於枯枝落葉層的積累和植物對土壤的改造作用,創造了特殊的動物棲居環境。較高的層(草群,下木)為吃植物的昆蟲、鳥類、哺乳動物和其他動物所占據。在枯枝落葉層中,在腐爛分解的植物殘體、蘚類、地衣和真菌中,生活著昆蟲、蜱、蜘蛛和大量的微生物。在土壤上層,擠滿了植物的根,這裏居住著細菌、真菌、昆蟲、蜱、蠕蟲。有時在土壤的某種深度還有穴居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