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動物是第一批真正擺脫對水的依賴而真正征服陸地的脊椎動物,可以適應各種不同的陸地生活環境。爬行動物也是統治陸地時間最長的動物,其主宰地球的中生代也是整個地球生物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時代,那個時代,爬行動物不僅是陸地上的絕對統治者,還統治著海洋和天空,地球上沒有任何一類其他生物有過如此輝煌的曆史。
其中,蛇頸龍和魚龍是所有海生爬行動物中最凶猛的,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它們始終都控製著海洋。蛇頸龍在白堊紀末期滅絕,在其生存的遠古時代,它那龐大的體型在海洋世界中稱霸一時。蛇頸龍頭小頸長,脖頸是身體和尾部長度的兩倍,體軀寬扁,體長可達18米,四肢呈槳狀,牙齒鋒利,屬於肉食性海洋大型爬行動物。盡管從科學理論上說蛇頸龍早已滅絕,但有人曾懷疑尼斯湖水怪可能就是蛇頸龍的後裔。除此以外,在白堊紀晚期的海洋中,生活著一類最為凶猛的爬行動物——滄龍。它們的頭骨很長,在構造上與現代的巨蜥很相似,所以滄龍與巨蜥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它們是由遠古的蜥蜴類進化來的。它具有現代的巨蜥和蛇一樣的下頜骨,這個下頜骨不僅能下降得很低,而且還能向兩側打開,使裝滿的食物不會漏出去。
滄龍魚龍是中生代海洋中生存過的已滅絕的魚形爬行動物。1821年,柯尼希認為它們是介於魚類和爬行類之間的動物,因此創立了魚龍這個詞。居維葉曾對魚龍有過較形象的描述:“魚龍具有海豚的吻,鱷魚的牙齒,蜥蜴的頭和胸骨,鯨一樣的四肢,魚形的脊椎。”同時指出它們也是一類古老的爬行動物。
到了中生代晚期,兩棲類動物一部分徹底告別了大海,到陸地上定居,從而進化成爬行類的蛇。還有一部分依戀故鄉大海,成了今天的海蛇。海蛇身體呈圓桶狀,尾巴扁平,善於遊泳,喜歡棲息於大陸架和海島周圍的淺水區,以澳大利亞北部與南洋群島之間最多。有些種類的海蛇也有在海麵上大規模集群的習性。廣東沿海地區漁民常見到成千上萬條海蛇追捕魚群的場麵。1932年5月4日,馬六甲海峽出現過壯觀的海蛇長陣,寬約3米,長達110米。在全世界2700多種蛇中,海蛇隻有49種。
除了海蛇,最著名的就要數“活化石”海龜了。海龜的祖先遠在2億多年以前就出現在地球上。古老的海龜和不可一世的恐龍一同經曆了一個繁榮昌盛的時期。後來地球幾經滄桑巨變,恐龍相繼滅絕,海龜也開始衰落。但是,海龜憑借那堅硬的背甲所構成的龜殼的保護戰勝了大自然給它們帶來的無數次厄運,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海龜步履艱難地走過了2億多年的漫長曆史征程,依然一代又一代地生存和繁衍下來,真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古老、頑強而珍貴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