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 肉豬飼養技術(3 / 3)

3.幹喂與濕喂

配置好的幹粉料,可直接用於飼喂(幹喂),隻要保證充足飲水就可以獲得較好的飼喂效果,而且省工省時,便於應用自動飼槽進行飼喂。將飼料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後飼喂(濕喂),既可以提高飼料的適口性又可避免產生飼料粉塵,但加水量不宜過多,一般按料水比1:0.5-1:1調製成潮拌料或濕拌料,在加水後手握成團,鬆手散開即可。飼料中加水過多會使飼料過稀,衝淡胃液不利於消化,多餘的水分需排出,造成生理負擔,應該變農家養豬喂稀料的習慣。

(三)飼喂方法

1.日喂次數

肉豬每天的飼喂次數應根據豬隻的體重和飼糧的組成做適當調整。體重35千克以下時,胃腸容積小,消化能力差,而相對飼料需要多,每天宜喂3-4次;35-60千克,胃腸容積擴大,消化能力增加,每天應喂2-3次;60千克以後,每天可飼喂2次。飼喂次數過多並無益處,反而影響豬隻的休息,也增加了用工量。每次飼喂的時間間隔應盡量保持均衡,飼喂時間應選在豬隻食欲旺盛時為宜,如夏天選在早晚天氣涼爽時飼喂。

2.給料方法

通常采用飼槽和硬地麵撒喂兩種方式飼喂肉豬。飼槽飼喂又分普通飼槽飼喂和自動飼槽飼喂。用普通飼槽時,要保證有充足的采食槽位,每頭豬至少占30厘米,以防強奪弱食。夏季尤其要防止殘餘飼料發黴變質。地麵撒喂時,飼料損失較大,飼料易受汙染,但操作簡便,大群地麵撒喂時要注意保證豬隻有充足的采食空間。

(四)飲水

肉豬的飲水量隨體重、環境溫度、飼糧性質和采食量等有所不同。一般在冬季時,其飲水量應為采食飼料風幹量的2-3倍或肉豬體重的10%左右,春秋兩季為采食飼料風幹重的4倍或肉豬體重的16%,夏季約為5倍或體重的23%。因此,必須供給充足的潔淨的飲水,飲水不足或限製飲水會引起食欲減退,采食量減少,日增重降低和飼料利用率降低,膘厚增加,嚴重缺水時將引起疾病。飲水設備以自動飲水器為好,也可以在圈欄內單設水槽,但應經常保持充足而潔淨的飲水,讓豬自由飲用。

七、出欄體重

1.影響出欄體重的因素

豬的類型及飼養方式、消費者對胴體的要求、生產者的最佳經濟效益、豬肉供求情況等是影響肉豬出欄體重的主要因素。不同類型的豬肌肉生長和脂肪沉積能力不同,如高瘦肉生長潛力的豬肌肉生長能力較強而且保持強度生長的持續期較長,因而可以適當加大出欄體重。後期限製飼養也可以適當加大出欄體重。消費者對豬肉的要求集中表現在胴體肥瘦度和肉脂品質上,20世紀70年代豬油作為食用油已顯著減少,80年代轉入到擔心動物脂肪對人類健康的不良作用,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需確定一個瘦肉率高、品質好的肉豬屠宰體重。

生產者的經濟效益與肉豬的出欄體重有密切關係,因為出欄體重直接影響肥育平均日增重、飼料利用率,生產者還必須考慮不同品質肉的市場售價,全麵權衡經濟效益而確定適宜的出欄體重。

市場豬肉供求狀況也影響出欄體重,供不應求時,提高出欄體重,增加肉量(也提高經濟效益)是常用的措施。供過於求時,消費者的要求必然提高,導致出欄體重降低。

2.適宜的出欄體重

確定適宜的出欄體重需根據肥育期平均日增重、耗料增重比、屠宰率、不同質量胴體(活豬)的售價等指標綜合考慮。隨著肉豬體重的增加,日增重先逐漸增加,加到一定階段後,則逐漸下降。但隨著體重的增加,維持需要所占比例相對增多,胴體重脂肪比例也逐漸增多,而瘦肉率下降,而且飼料轉化為脂肪的效率遠遠低於轉化為瘦肉的效率,故使飼料利用率逐漸下降。

由於不同地區肉豬生產中所用的雜交組合和飼養條件不同,肉豬的適宜出欄體重也不同。我國早熟易肥豬種適宜出欄體重為710千克,其他地方豬種為75-80千克。我國培育豬種和地方豬種為母體,引入肉用型豬種為父本的二元雜種豬,適宜出欄體重約為90-100千克,兩個引入的國外肉用型豬種為父本的三元雜種豬,適宜出欄體重為100-110千克。全部引入肉用型豬種生產的雜種豬出欄體重可延至110-12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