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節 奶牛飼養技術(2 / 3)

1.產前15天階段

該階段應從產前第15天開始加料,所用的料應該同產後使用的飼料相同。一般在此前的幹奶或每日喂給奶牛1千克至2千克左右的精料,然後在此基礎上每天增加0.5千克精料,當精料喂量達到奶牛體重的1%-1.5%時停止增料直到分娩和產後最初幾天。這種產前飼喂方法的優點是可使奶牛在產犢前瘤胃微生物群能對產後較高精料有一定的適應過程,避免產前不補料而使產後瘤胃難以適應較高精料造成的消化機能紊亂。同時產前15天增料還可以儲備一部分營養成分,待產後出現營養負平衡時動用出來供產奶利用。實踐證明,該種方法可以緩解產後能量負平衡和體重減輕對母牛造成的壓力,降低奶牛胴體病的發病率,促進繁殖機能的正常化。另外,產前增加營養同樣對乳腺發育和分泌活動都有促進作用。在具體生產實際過程該階段的飼養方法還應結合母牛膘情、生產力高低等具體情況來適當調整,切忌一成不變。

2.分娩期管理

分娩前期要進行產房消毒、鋪上墊草,每頭牛13平方米左右。地麵以水泥地麵為好,土地麵不易清潔和消毒,易發生褥期感染。準備好消毒液和產科繩等物品和器械。

母牛臨產前4周體溫逐漸升高,在分娩前7天-9天體溫可高達39℃以上,但至分娩前12小時-15小時又會下降04.℃-1.2℃。產前半個月到一個月左右母牛乳房發育變化明顯,並多在產前1周-2周發生水腫。分娩前1周-2周開始坐骨韌帶軟化,產前24小時-28小時,牛尾根兩側凹陷。在妊娠末期,妊娠牛腹部尤其是右腹部向橫向膨大突出,到臨近產前時橫向突出消失,腹部轉向下垂,通過腹部再看不到胎動。臨近分娩時,母牛活動困難,尾高舉,回望腹部,常做排泄姿勢,食欲減退或停止。

初產母牛難產率高,約占16%左右;經產牛僅占1%左右。初配母牛配種越早則難產率越高。因此,在遇到母牛難產時應進行助產。

3.產後奶牛飼養

母牛在產後至77天期間內,產奶量逐漸增加到高峰期(6周-8周),此時應特別注意該期奶牛營養供應,該期營養供應的好壞對全期產奶量影響很大。另外還需加強對產後奶牛的健康管理,爭取多產奶少生病,同時力爭在產後60天左右配種。剛剛產後的母牛很虛弱,消化機能、子宮及全身狀況都需要逐漸恢複。一般對產後母牛多喂以溫鹽麥麩粥,也可給一定量的紅糖水,以利其體力和消化機能的恢複。

產後頭3天精料喂量應與幹奶期喂量相同(6千克-8千克),擠奶不要擠淨,這樣做是為了防止產後癱瘓的發生。乳房腫脹嚴重的奶牛應該控製食鹽喂量。這樣等奶牛曉華變好,惡露排出、乳房軟化後再加料。

(二)產奶中期

產後78天-150天奶牛的飼養管理,這一時期泌乳高峰期已過,幹物質采食量已達到高峰,奶牛食欲旺盛,身體情況開始恢複,一般產奶量每月下降4%-8%。這一時期飼養的宗旨是盡量控製產奶量下降,保證穩產。要求幹物質采食量為體重的3.0%-3.2%,保證幹草和青貯供給,精粗飼料比為40:60左右。如果是高產牛而且精料用量較大時,可使用NaHCO3和MgO做緩衝劑。在實際飼養中,精料用量隨產奶量下降而相應減少,產奶量每下降2.5千克減料1千克。

(三)產奶後期

產後151天-305天奶牛的飼養管理要注意該期產奶量逐漸下降,但幅度減小。營養供應主要以粗料為主,精粗料比例為20:60左右。該期奶牛將代謝能轉變成體沉積淨能的效率要高於幹奶期,因此從利用率角度出發,恢複奶牛體況可在該期進行,使奶牛體況恢複到產後2周時的水平。使奶牛在泌乳後期恢複體況,可防止在幹奶期造成奶牛過肥。這樣奶牛在幹奶期的主要任務就是保胎。在飼養過程中應根據膘情、產奶量情況合理地搭配日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