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一個都不能少——符號、單位(2)(3 / 3)

尺子的誕生

對於這個問題英國政府是怎樣解決的呢?英國政府以女工的腳作為標準,把它的長度定為一“尺”,再按這個標準單位製作一定長度的木條或者金屬條,作為大家通用的度量工具。所以,直到今天英語中的“尺”還是“腳”的意思。這就是英國人最早用的尺子。

尺子誕生後,各個國家采用的是不同的標準。隨著各國之間貿易的日益頻繁,長度標準不統一給貿易往來帶來許多不便,這該怎麼辦呢?

在革命中誕生的“米”

我們都知道“米”是世界上用得最廣泛的長度單位。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出現與法國大革命、與地球周長有著密切關係。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還發明了很多先進的尺。有的“尺”可以測量很短的距離,如頭發絲的直徑、一張紙的厚度;也有的“尺”可以測量很長很長的距離,如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

1791年,具有革命思想的著名科學家拉格朗日,當選為法國度量衡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采用了兩位科學家的測量結果,用鉑銥合金製成一根橫截麵為H型的標準米尺,作為原器存檔。委員會還決定,法國從1812年頒布施行“米製”,並於1837年在全國強製推行,這就使得米製率先在法國紮根。1875年,也就是米製誕生後80年,國際度量衡委員會在巴黎開會。法、德、美、俄等17國政府代表共同簽署了《米製公約》,同意成立國際度量衡局,並公認米製是在法國大革命中誕生的一項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是計量科學史上的一個裏程碑。

跋涉7年測量子午線長度

有了米,就該考慮如何測量地球子午線的長度了。盡管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項艱苦卓絕的長途跋涉,而且絕不允許半點馬虎,但天文學家約瑟夫·德朗布爾和安德烈·梅尚兩個人依然堅定不移地接受了這一任務。他們約定從巴黎出發,背向而行,共同完成從敦刻爾克到巴黎,再到巴塞羅那這一段地球子午線的測量工作。

博學多才的德朗布爾從巴黎向北走;細致認真的梅尚從巴黎往南走。一旦兩人到達各自目的地——敦刻爾克和巴塞羅那,就開始測量彼此間距離。最後根據測量數據進行計算,以得出子午線的長度。

兩位科學家冒著各種危險,經過7年的跋涉,終於在法國南部要塞卡爾卡鬆會合。他們帶著勘測資料返回巴黎時,拿破侖·波拿巴已成為法蘭西新統治者,政局也恢複平靜。巴黎群眾像迎接英雄一樣歡迎他們。崇尚科學的拿破侖也給予他們極高評價:“勝利如過眼煙雲,但是這項成就會永存於世。”巴黎國際科學委員會還用純鉑製成一根1米長的金屬棒來紀念兩位科學家的探險活動。

人的身體自帶“尺子”

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假如你“一拃”的長度為8厘米,量一下你課桌的長為7拃,則可知課桌長為56厘米。如果你每步長65厘米,你上學時,數一數你走了多少步,就能算出從你家到學校有多遠。

身高也是一把尺子。如果你的身高是150厘米,那麼你抱住一棵大樹,兩手正好合攏,這棵樹一周的長度大約是150厘米。因為每個人兩臂平伸,兩手指尖之間的長度和身高大約是一樣的。要是你想量樹的高,影子也可以幫助你的。你隻要量一量樹的影子和自己的影子長度就可以了。因為樹的高度=樹影長×身高÷人影長。這是為什麼?等你學會比例以後就明白了。

如果你出去遊玩,要想知道前麵的山距你有多遠,可以讓你的“聲音”幫你量一量。聲音每秒能走331米,那麼你對著前麵的山喊一聲,再看幾秒可聽到回聲,用331乘聽到回聲的時間,再除以2就能算出來了。

學會用自己身上這幾把尺子,對你計算一些問題是很有好處的。同時,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它的用處可是很大的哦。